【连网】当第36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拜读了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原校长莫立刚先生大作——《有声无声集》,颇有感慨。
手捧《有声无声集》,从头到尾细读一遍,作为曾经也当过语文教师的我,顿感肃然起敬。掩卷扪心,细细冥想了一番,便萌发了想写点东西的念头。《有声无声集》,专业性很强,内容也非常丰富,凝聚着莫老师30多年从教生涯的智慧结晶,记录了他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着眼实效、面向未来的不懈追求,记录了他不断用心血洗刷思维,力求用辩证的、科学的、精准的实践进行深耕细作的收获,可钦可佩。认真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提笔抒怀,写下三点感受。
光彩的事业 需要由出彩的人来践行
在《有声无声集》出版首发座谈会上,海州高级中学校长周艳说:“莫老师博览群书,汲取精髓,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有着对语文教学的独具匠心而又富于诗意的解读,有着精湛的教学技艺,有着由大爱、无私、奉献而营造的语文学习磁场,深深震撼着、影响着赣中的师生,也影响着、带动着我们连云港市语文界。”在该书题为《邓林无声逐壮歌》的序言中,全国中语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震写道:“在30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于他孜孜不倦地追求,才能不断地‘跃上葱茏’……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受到教育部、人社部表彰。”可以说,莫立刚就是这样以过人的睿智和胆识,在有声无声、无声有声的变奏曲中发愤作为、砥砺前行的。诚如他在《后记》中所写,在教师这一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而我却没有觉得苦,没有觉得累。平心而论,教书育人不能不苦,也不能不累,但当你有了这份爱的信念之后,你不仅不会觉得苦与累,反而会更加自觉地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要求自己,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来衡量自己。”
综上所述,可以表明莫立刚把教师作为神圣的职业,把教书作为光彩的事业,把育人作为毕生的追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立足三尺讲台,呕心沥血,默默耕耘。祖国的教育事业,多么需要像他这样的园丁!
高超的教艺 需要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真诚来支撑
莫立刚扎根教育一线,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善于精准选择教学切入点、突破点,以精湛的教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撬动学生的思维智库,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到新世纪初《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和语文新教材使用初期,正是莫立刚“语文个性化教学”实践期,他努力探索新时代个性化教学规律,努力打通课堂学习与课外自学的学生个性化学习通道,以灵活多样、万变不离纲的鲜活形式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从而达到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活泼,知识记得牢、记得准的目的,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不断拓展知识外延的范围。他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精心设计了多种课型,诸如“导读型课型”“自读型课型”“鉴赏型课型”“探究型课型”“随意型课型”等。他收录本书的教学论文《气生场自在 润物细无声——和谐高效语文课堂教学“气场”营造刍议》,曾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上发表,文中翔实论述了语文课堂上的“气场”,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共鸣、共振的良性互动,从而使语文课堂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号召力,在师生中产生一种和谐愉悦的教与学的优良氛围。
高中语文教学,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就是高考作文。平素,他千方百计带领学生打好写作基本功,让学生通晓各种题材的写作技巧。他经常采取“5+2”“黑+白”的方法,学习研究教学大纲,研判教学动态,探索教育教学的前瞻性。他曾把近20年来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命题拿来研究,先后写出《从高考满分作文〈忧与爱〉谈写作》《莫畏浮云遮望眼——高考成语设题大观》《乱花渐欲迷人眼——2005年高考古诗鉴赏题回眸》《万紫千红春满园——2006年高考古诗鉴赏题回眸》《眉眼·凤头·豹尾——高考散文考查设题的热区》《再唱新翻杨柳枝——2007年高考语文江苏卷评析》等10余篇论文,分别发表在《中学文科》《语文教学通讯》《新高考》《语文教学》等权威杂志上,现皆汇集在《有声无声集》中。他带领学生,努力打牢写作基本功,以不变应万变的临战姿态,应对变幻莫测的高考作文试题,从而打下驾轻就熟的优良备考基础。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完成这么大的工作量,没有顽强的毅力是不行的。他抢时间,就像在海绵里挤水。工作、吃饭、睡觉是他的生活三部曲,他不羡慕夜深之美酒,而甘心清晨之煎饼。茶社、舞厅、休闲美地等娱乐场所,他从来没有时间光顾。这么强劲的工作动力,来源于他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执着热爱,来自于他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信仰的追求。无私、忘我、真诚、奋进,全在无声的践行之中。
高尚的师德 就像烛光一样照亮学生
“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师魂。”师魂,就是师德;厚德载物,德能育才。古人云:“有才无德,小人也;有德无才,君子也;然德才兼具者,圣人也。”莫立刚在《有声无声集》中感悟道:静下心来教书,是先贤精神的烛照。先辈们的高尚师德,深深地烙印在莫立刚的心坎上。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引导他们心系国家,热爱人民,常立“鸿鹄之志”。他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体会,写下许多随想、随笔,收录在《有声无声集》中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随想》就有3篇。他发表在《中国教育报》的《办一所没有标语口号的学校》一文中这样写道:“学校文化应该具有独特的教育灵魂,教育最本质的追求是让人变善,即丰富精神、改变气质、提升人格、完善道德,发展能力,使学生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他努力寻求在“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方面求得新突破。他布置学生写作文,对好的篇章,千把字的作文,他会写上数千字的评析。这一点,一般语文老师是很难做到的,这种教学职责范围之外的事,可做可不做,他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来完成。书中“交流与互动”一章,他选用了18篇这样的文章,像《为文须辟蹊径——评李清同学习作〈彩色的夜〉》《让文采飞扬——评李大辰同学获奖作文〈假如我是莫言〉》等,在校内外广泛流传,在几届学生当中留下永不消失的记忆。
写作是项技术活,写作能力来源于平时的日积月累与刻苦钻研。只有这样,方能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此处无声胜有声,沉默中发声,发声中沉默,有声无声皆沁人心脾。《有声无声集》中所收录的文章,折射出莫立刚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他默默耕耘、智慧耕耘、以德耕耘,以潜移默化的强大动能,为学生在心灵深处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努力系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赢得了广大学生的敬仰和爱戴。诚如他的学生,一位在连云港市机关工作的公务员所称赞的那样:“对于广大学生来说,遇到拥有这样爱心的老师,是人生中一大幸事。我是幸运的,所有受到莫老师教育的学生都是幸运的,因为莫老师就是这样一位面冷心热,有着强烈责任感,有着温润爱心的人。”一位在日本工作的学生陈为民说:“上学时候对莫老师没有更多的感受,但工作后,深切感受到,当年他的许多观点和做法,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成长于生命之中、根植于骨髓的东西,伴随一生,受用一生。”(李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