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代沟是从西方传来的一个名词,但这个东西是从古至今就有的。自从人类有了老少之分以后,老年与中年、中年与青年之间,由于时代、阅历不同,就有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代沟。尤其是“50后”父母与“80后”孩子存在不可逾越的代沟,沟这边的父母看沟那边的孩子不称心,沟那边的孩子看沟这边的父母不如意。“50后”父母指责“80后”孩子迷恋网络,崇拜金钱,贪图享受。“80后”孩子埋怨“50后”父母有钱不会花,多管闲事、杞人忧天。于是,互生怨气。一方横眉冷对,恨铁不成钢。一方出言不逊,满不在乎。导致家庭冷战不断,烽烟四起,给“50后”父母带来了无穷的烦恼。
“50后”父母命运多舛。他们大多经历了“要吃饭时,遭遇饥饿;要上学时,遭遇下放;要工作时遭遇下岗”的人生苦难。他们要文凭不过硬;要关系点不出;要特长无所奉。他们有句顺口溜,毛泽东时代下放,邓小平时代下海,江泽民时代下岗。
“50后”父母经历的第一个困难,是他们在长身体的时候遇到了饥饿。三年自然灾害时,大多数家庭一日三餐都是粗食淡菜,清汤寡水,饥饿一直像影子一样陪伴着他们的童年,吃不饱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打下了挥之不去的烙印。
“50后”父母经历的第二个困难,是在他们要读大学的时候遇到了下放。中学毕业后,他们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从城市来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他们历尽艰辛,学会了耕地、播种、锄草、施肥、收割,那是一段曾经付出青春和激情的岁月。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人幸运地挤上了高考的独木桥,圆了期盼已久的大学梦。
“50后”父母经历的第三个困难,是在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急需工作的时候遇到了下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国家开始落实知识青年返城政策,他们先后回到城市当上了国有企业的工人。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没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企业深化改革、减人增效的浪潮中首当其冲,他们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工厂的大门。
“50后”父母的胸怀是宽广的。他们有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没有埋怨命运的不公,没有等待天下掉下馅饼。他们擦掉眼泪,很快投身到艰苦创业的时代潮流中去。他们明白,市场经济不培养懒汉,干才有机会,干才有希望,指望别人的同情和施舍是靠不住的。在广阔天地磨练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他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50后”父母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他们能够任劳任怨、忍辱负重,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中的中坚力量。但是,在他们奋力拼搏的背后,也有着难言之隐的后顾之忧,他们大多拥有一个娇生惯养的“80后”孩子。他们人生的不足之处,就是没有处理好孩子成才与成人的关系。他们只重视孩子学习成绩,忽视对孩子进行“百善孝为先”、吃苦耐劳、孩儿当自强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50后”父母对“80后”孩子一味放纵,过度溺爱,为现在的代沟和高分低能留下了隐患。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少数父母把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全部承包下来。对孩子有求必应,可谓“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孩子做错事不批评,做好事不鼓励。使孩子养成了是非不分、妄自尊大、好逸恶劳的不良品德,令“50后”父母伤透脑筋,后悔莫及。
“80后”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寄于很大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们的普遍心态。还在孩子们上幼儿园、学前班时,父母就要求他背诵唐诗宋词、弹琴学画。上小学、中学时,父母就为孩子请家教,千方百计向孩子传授文化知识,将来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父母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一好再好,一旦考得不好,轻则谩骂,重则拳脚相加,把孩子当成了反复考试的机器人。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下,“80后”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衣服不会洗,饭菜不会做,委屈不能受。他们一路走来,不知道一饭一菜来之不易的道理,没有品尝过苦难的滋味。鸦有反哺之心,羊有跪乳之恩,而“80后”孩子对父母缺乏感恩之情。他们身在福中不知福,竟然认为自己最苦,说他们“要工作时找不到工作,要房子时买不起房子。”信奉“学好数理化,不如好爸爸。”他们羡慕父母所处的计划经济时代“工作包安排,轻松度春秋。住房包分配,看病不用愁。”对父母的耳提面命,大都具有逆反心理,我行我素,习惯于“我的生活我作主。”“80后”孩子用钱大手大脚,不会精打细算,有着“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爽。他们用明天的钱索取今天的舒适,吃讲营养,穿要名牌,玩追时尚。网吧、餐馆、歌舞厅成为他们虚度青春的好地方。他们不愿像父母那样艰苦创业,一是等待,坐享那份“免费的午餐。”二是攀附,意欲假借东风入青云。他们不懂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大事做不好,小事不愿做,却又那么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他们有时间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漫游,没有时间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在他们眼里,父亲是“陈年老窑”,母亲是“九斤老太”。他们对明星、星座津津乐道,而对生他养他的父母却没有多话可说。电玩与网络游戏消耗了他们大把的金钱与精力,也消磨了他们正确面对人生的勇气和信心。
岁月荏苒。“50后”父母大多年过6旬,他们正逐步走和衰老。“80后”孩子已经大学毕业,将要独自闯荡社会。“50后”父母欣喜之余并不轻松,人生负重之年的征程才刚刚开始。自己节衣缩食积攒的钱,在孩子工作、结婚、住房面前显得捉襟见肘。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无力自理,社会中无力自立,就业中常遇淘汰。少数“80后”孩子不愿出去工作,有的已经结婚生子,还是呆在家里啃噬父母,成为享受、处优、啃老的一族。“50后”父母的钱要给孩子花,事要替孩子做,心要为孩子操,身心疲惫而又无可奈何。他们这才尝到了溺爱的苦果,不但害了孩子,也累了自己。沟通没有共同语言,奉献仿佛天经地义,“50后”父母始终想不明白,这难道是自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后代?只好把一切归根于代沟,归根于教子无方。
树枝要修剪,孩子要教育。弯曲的树枝不会自直,宠爱的孩子不能自立。圣经上说:“没有管教,就不是爱”。“50后”父母应鼓励孩子冲出家庭的笼子,扬起生活的风帆,到市场经济大溶炉中磨练自己。自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鲁迅先生在谈到对孩子教育时说:“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潮流的精神,也就是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50后”父母越是把孩子当作大爷供奉,孩子越是没有生活工作的能力。有些“50后”父母生活陷入困境,多是因为孩子付出太多造成的。其实,“80后”孩子有专业文化,年富力强。一旦父母狠下决心,他们也会明白“不能依靠父母一辈子、坐吃山空”的道理,钱自己挣,事自己做,路自己走,成为创业、奋发、拼搏的新一代。
父母与孩子都是人生的必经阶段。生而为人,谁也免不了由少变老,这就是人生的历程。两者各有长短,没有好坏区别。“50后”父母人生经验丰富,深谋远虑,但容易随隅而安,思想保守。“80后”孩子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敢想敢干。但存在着好高骛远、见异思迁的缺点。两者可以优势互补,求同存异。“50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循序渐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80后”孩子对父母的教育要虑心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父母对孩子应多一份鼓励,少一些训斥;孩子对父母应多一份孝顺,少一份任性。窃以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家庭观念也应该与时俱进。现在已经不是过去那种“我养你小,你养我老”父子关系,应该建立上下两代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以礼相待、可疏可密的朋友关系。这样父母与孩子就会相处融洽,家庭和睦,代沟自然就变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