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张明建:盐河岸边是家乡

【连网】 一阵清风徐徐吹落芦花,盈盈飘洒,便落到了盐乡的盐河里。

时序清秋,天朗气清。一条盐河把盐田分成两片,两岸的盐田也成为盐乡秋的主角,伴随着阵阵清风,咸土卤香也变的那么馨人。一阵阵轻风拂过,盐河两岸大片芦苇尽情地摇摆,卤香夹杂着青草的清新气息,真可谓是一场嗅觉盛宴。傍晚时分,喜欢沿着盐河走上一遭,看一看夕阳下,被落日烧成红色的盐田。

一场秋雨一场凉,几场雨过后的盐乡也开始忙碌起来。“盐乡灶户少闲月,秋季收盐处处忙。”在盐民的忙碌下,一池池蓝色的海水变成暖黄色、变成红褐色,红褐色的卤水又变成了一座座洁白闪亮的盐山。

夕阳的余晖,映红了天边的云朵,也让我的思绪沿着盐河飘荡。时光回溯,让我忆起爷爷那露天劳作才有的老盐工外表,古铜色的脸膛,宽而粗糙的双手,笔直的腰板,细眯着爬满鱼尾纹的双眼。当年从事盐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条件都十分落后,靠着人推肩扛在盐滩上劳作。一掀一掀、一车一车,耕耘着已经板结的盐田。

一路沿河行走,云彩渐明亮多彩,又沉寂于黑夜,两岸房屋由清晰渐变朦胧,又渐模糊到只剩大致轮廓……这一切的变化,总能让我思绪更深。“一去二三里,盐圩四五家,楼台无一座,四季不开花。”这首歌谣是盐民过去居住环境的真实写照。童年的记忆中,我的家也在盐河边上,一座坐北朝南的三间房,灰墙红瓦,门脸儿简陋。室内墙壁、顶棚都是旧报纸糊的。家里最像样的一件家具,是靠墙摆放着的一个衣橱,那还是当木匠的二姑爷给做的。虽然家境清贫,粗茶淡饭,但在那年代,家家户户相差无几。时常听到父亲提到,你爷爷以前住的还是“土房”,一大家挤在一个屋檐下,一间屋漏雨、半间屋漏天,要啥啥没有。茅草土屋到砖石瓦房,再到如今的高楼别墅,房子越住越大,越住越高,越住越远。

眼前这条盐河,也因天色的暗淡而恢复平静。由以前的运盐外销而转变成今天的风景。这是一条穿越历史的盐河,是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盐民的盐河,是几代盐民日思夜盼的小康生活的历史缩影。

作者:

张明建 男,年近不惑之年,连云港市开山岛传说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出生于黄海之滨的灌西盐场,在盐文化的熏陶中成长。爱好文学和艺术,致力文字的修行,诗歌、散文时常发表在《连云港日报》《江苏工人报》《江苏经济报》等报刊。现供职于连云港市工投集团灌西投资公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