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希桥
搭车回赣榆老家,上了车后,小韩说:带你去品尝青口镇有名的小吃。
我说:什么有名的小吃啊?
小韩说:青口薄粉,你吃过吗?
我真没吃过。凉粉、绿豆粉什么的我吃过。小韩说:我已打电话订好了,怕去晚就卖完了。
带着品尝薄粉的美好悬念,一路无心观赏道旁的枝繁叶茂抑或花团锦簇,疾驰到达了青口。找了个路边停车位停下车,我就跟着小韩来到了站前街的一处门面房,一位洁净朴素的阿姨正站在门口四处张望,看到小韩后说:你怎么才来啊,你要是不打电话来订好了,这会薄粉早卖完了。说着,阿姨拿出留下来的薄粉盛到碗里,又拿出两个煎饼和香喷喷的油条放到桌上。
门面房的里面整洁干净,靠两边墙处放着一溜窄窄的小矮桌,桌下是小矮凳也有小马扎,保持着过去农村坐矮桌吃饭的乡土习惯,因此显得亲切亲近。
我端了一碗薄粉坐到桌前,那薄粉色泽青绿而明媚,漩痕荡漾而明朗,粉香氤氲于碗外。我食欲兴起,不禁用汤勺舀了一匙放入口中,豆香绵软溢于味蕾,抑如乡下母亲做的豆沫满口留香,却比豆沫黏稠滑腻,清香盈满肚腑。小韩说:你舀勺辣椒蒜汁浇于其上,吃起来更香。浇了辣椒汁的薄粉,味道却是甚好,豆味香而不厌,辣味淡而不辛,入口粉滑味爽,绵延如奶乳,又比奶乳清爽韵脆,色香味萦绕在淡淡的热气袅娜里,实是青口一道有名的小吃,名不虚传,回味无穷。
在我们吃粉的当口,先后来了好几个人想吃薄粉的,因粉售罄,只得吧嗒吧嗒嘴不无遗憾地又走了。
小韩说:青口的薄粉,数这家做得好吃。
于是,我吃完了薄粉,便去看这家门面的牌子,门上门旁却什么名称也没有,我就问这位阿姨:你薄粉做得这么好,门面怎么没个牌子呢?
阿姨说:俺不用写牌子。酒香不怕巷子深。俺的薄粉,一早上做两桶都不够卖的。
我说:你做的薄粉为什么恁么好卖的呢?
阿姨说:俺不是自夸,俺做的薄粉不干不稀,味道又香软可口,添加的矾、盐什么的,工艺上又有独到分量搭配的讲究,选用的绿豆、小豌豆质量都是上好的,两样豆又有适宜的搭配比例,别人家是做不来的。
阿姨还说,她做了三十多年的薄粉,喜欢吃她薄粉的那么多人,都不嫌路远跑来买。她靠着这个薄粉摊子的营生,把四个孩子都培养成了大学生、研究生。她的孩子有的在国外工作,有的在上海苏州工作。做薄粉,她就是吃苦些,每天半夜三更地就得起来忙乎,一年到头没个闲的时候。
我听后说:阿姨,你就这么大岁数了,孩子也培养出息了,你也该歇歇了啊。
是啊,孩子都有出息了,俺也省心了。阿姨顿了顿又说,俺忙惯了,吃苦耐劳惯了,就是闲不住,再说,每当看见那么多人都喜欢吃俺做的粉,都排队来买俺的粉,俺心里高兴啊。一碗薄粉两块钱,现在俺也不讲挣钱多少了,俺就图个心里充实,能对人们做点有用的事。俺这个薄粉摊子不仅生意好,也带动了炸油条烙煎饼的生意都好起来,俺要是歇歇了,围着俺炸油条烙煎饼的生意怕也受影响的。
阿姨的这番颇具母性博爱情怀的话语,不禁让我对她肃然起敬!敬佩这一代人曾普遍地忍饥挨饿却又吃苦耐劳坚守日月,并且又都具有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而在各自的岗位上熠熠生辉的拼搏精神,这是任何困难坎坷艰难险阻都压不垮摧不毁的一代人啊!我被这位阿姨感动着也自省着!
临走时,我顺便问阿姨的贵姓,她说:俺姓刘。
我说:我也姓刘。
阿姨说:哎呀,那俺们是本家啊,下次来吃薄粉俺不要钱了。
我说:好的,好的。
心里却想:下次可能不要钱,下下次来吃薄粉,我是一定要多付两元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