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 董自伦】琴书,又名苏北琴书、苏北扬琴或丝弦,是连云港市主要曲艺曲种之一,分布于赣榆、东海、灌云及市区,清代末年由山东鲁西南传入安徽泗县,吸收了当地老凤阳歌等民间小曲,而后由艺人携入江苏北部,与当地民歌小调结合发展而成。
苏北琴书是一种以唱为主、兼带说表的曲种,唱腔曲调纤细优美,抑扬顿挫,既可叙事,又能抒情,基本版式为慢板、流水板两种,基本曲调为四句腔及凤阳歌,旋律与语言结合较为紧密,唱词多为十字句、七字句和垛字句三种,上下句之间合辙押韵,可一气呵成。基本表演方式有单口、对口或群口,单口亦称单脚梆,即一人表演,自拉坠胡,脚踏木板击节伴奏;对口一般由两人搭配,一人拉坠胡,一人击琴打板;群口即一人敲琴打板,其余人分别演奏坠胡、京二胡、笙、柳琴、古筝等。表演者既是伴奏员,又是演员,表演时分扮故事中的角色,或独白,或对话,或独唱,或对唱,亦可根据故事发展和人物形象塑造的需求跳进跳出。
由于使用的方言不同,苏北琴书又形成南北两种风格不同的演唱流派,即琴书表演中所谓的“南门”与“北门”,北门是指属于北方方言语系的琴书艺人,吸收该方言区的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音乐,充实本门艺术,丰富自己的唱腔,演唱风格以高亢激越、粗犷豪放见长;南门是指属于江淮方言语系的琴书艺人,吸收一些当地的民间小调等音乐成分,风格以细腻委婉、阴柔之美见长。
连云港市的琴书演唱源远流长。清光绪五年(1880年),一位唱扬琴的陶老艺人到赣榆区黑林镇赶大吴山庙会,因其演唱技艺高超,学艺者接踵而至。琴书艺人孙芝美、荣凤楼便从艺于这一时期,二人幼年学艺,对艺术精益求精,为苏北琴书唱腔的创新和在表演上的发展卓有建树,荣凤楼也因此而博得了“盖海州”“盖江苏”的美誉。对连云港市琴书艺术发展起过重要推动作用的艺人还有汪培清,民国14年(1925年),他在东海、赣榆等地从事演唱活动,不仅擅演琴书,而且广收弟子,精心传艺长达40余载,所传弟子近百人,被广大琴书艺人称为“师老爹”。苏北琴书的曲目极为丰富,仅连云港地区就流传百余种。题材主要来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现代小说、新人新事,如《江宁府》《孟姜女哭长城》《猪八戒拱地》等。
新中国成立后,琴书艺人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开展演唱活动,1952年,东海县琴书艺人深入城乡,演唱反映抗美援朝、反对细菌战以及中苏友好等内容的新版节目。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年轻一代优秀的琴书艺人也脱颖而出,积极新编说唱现代琴书《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海岛女民兵》等。刘培兰老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刘培兰,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曲艺杂技家协会理事兼琴书委员会主任、东海县曲艺家协会主席。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她拜山东省琴书艺人李佃奎先生为师,学唱《包公案》《刘公案》等几十部传统书目,成为陆门苏北琴书第六代传人。2014年,她在第八届中国曲艺节演唱琴书《血书白绫记》选段。2016年5月6日,荣获市文联“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2018年11月1日,市文联举行《刘培兰琴书唱词集》首发式暨作品研讨会。
由刘培兰老师演唱、秦玉快先生整理的苏北琴书《招风树》,是继其对琴书《血书白绫记》整理出版后的又一部长篇书目,叙述了清朝乾隆年间,大臣刘墉到归德府放粮,年余未归,其间奸臣和珅奏本,污蔑刘墉放粮小米掺沙坑害百姓,并陷害刘墉在归德府招兵买马,聚草屯粮,企图谋反,推翻大清江山,改朝换代。乾隆帝遂派钦差大臣赴河南归德府暗查,不料又三月过去,依然音信杳无。无奈之下,乾隆帝只好亲赴河南归德府私访。途中,在招风树下偶遇民女于素英,知晓了该女婆家冤情以及和珅之子和贵无恶不作、欺压百姓,积蓄粮草,招买兵马,准备谋反北京,篡夺大清皇位。得知乾隆帝来归德府微服私访,和贵认为时机已到,遂带领兵马到处搜索,后在彭玉龙家发现乾隆行踪,即以带其去和家作客为名,将其骗至家中。到家后,和贵一反常态,真面目暴露,将乾隆帝推入狗圈、鹰棚和笼蒸,手段残忍,无所不用其极。正在万分危急情势下,彭玉龙将乾隆帝圣旨送给了刘墉。刘墉得知皇上遭难,迅速带兵前往营救。营救过程艰难曲折。后乾隆得救,终将反叛者和奸臣正法,正义得到了伸张。
苏北琴书《招风树》主题突出,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起,曲折感人;人物形象饱满,个性鲜明,引人入胜。尤其乾隆帝为民女于素英伸张正义,将不义之人绳之以法,使于家团圆,大快人心。
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在《刘培兰琴书唱词集》首发式暨研讨会的贺词中指出:“刘培兰说唱艺术扎根生活沃土,链接万千百姓,歌唱大千世界,弘扬时代新风,有深度、有温度、有厚度。还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争取更高的艺术新高度。” 相信刘培兰老师一定会继续发挥余热,弘扬曲艺文化,展示民族瑰宝,发掘整理更多优秀的传统曲目,创作更多讴歌时代新风,有深度、有温度、有厚度的艺术作品,为繁荣港城曲艺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快板委员会副主任、连云港市曲艺杂技家协会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