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找到学好历史的密码 ———《千秋人物》读后

【连网】  怎么学好历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这是我需要经常回答的问题。

学好历史,只要背背就可以了的想法在许多人心中好像已经根深蒂固。不过说实话,我们现在中学文科的学习,已经告别了只要肯下功夫背诵就能考好的时代。

《人大附中整本书阅读取胜之道:让阅读与作文双赢》一书中说:“我们还发现了让作文腾飞的一条捷径———读写有机结合。”我认为,这条捷径对于当下历史的学习同样适用。

梁衡先生在《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中明确提出:“有什么样的阅读就会收获什么样的精神。”《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这些大部头,不是专业研究人员,我们很少有人有时间和精力通读。读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眼光和选择。我个人认为,我手头这本梁先生所著《千秋人物》就是不错的选择。

《千秋人物》,顾名思义,是写人物的,而且是写古今中外大人物的。梁衡先生笔下的大人物,不像我们中国古代史书中的本纪、世家或列传,但是通过读他的政治散文,我们对历史上重要历史人物就会有更立体、更直观和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看到的历史书,大多从史料到史料,用的多是文字功夫,而梁衡先生写政治散文,在动笔前,迈开了脚步。他找到了瞿秋白的故居,特别是门前河上那座已经成为过去的“觅渡桥”;找到了邓小平同志落难江西时劳动的工厂;找到了毛泽东写《论持久战》的延安窑洞;找到了中国共产党指挥大决战的最后一个农村战略指挥部———西柏坡,还有召开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的那间旧伙房。甚至远渡重洋,在日本找到了周恩来游历过的岚山和岚山诗碑,在德国西部找到了马克思出生的房子。

梁衡先生写政治散文的做法,不禁让我想起了写“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司马迁在动笔写《史记》前进行了一次大规模、长时间的壮游:“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这或许是因为梁衡先生是著名的散文家,更是著名的记者,他把扎实的采访基本功运用到历史散文的写作中去,为我们呈现了更加鲜活的中国历史。透过他那厚重的文字,我们重温林觉民、聂荣臻、查茂德的三封家书,更能深切感受到百年革命的艰难曲折;跟着他的脚步,我们纸上游历武侯祠、左公柳、觅渡桥、窑洞,仿佛亲眼看到了中国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辙迹……

在梁衡先生的笔下,历史人物的精神更加丰满。比如在评述周恩来时,梁衡先生以六大惊人之“无”,高度概括了周总理的一生,看似一无所有,实则拥有着彪炳史册的人格风范之“大有”;辛弃疾的一生“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瞿秋白“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反观人生”,终其一生都在“觅渡”。

梁衡先生不是历史学家,但是他为我们还原了历史情景,让我们重新认识中国的历史、感受到了中国的人文风貌。

梁衡先生政治美文写作独树一帜。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他追求一个境界》一文中给了他高度的评价:“梁衡总能将对国家民族的满怀忧心,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尚无第二人。”

捧起《千秋人物》,一定还有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或许你能找到学好历史的密码。(□ 吴海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