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醉美”乡音

[南京]陈思

五月里来,是秧插,村村栽秧忙又忙,哎……

十八个姑娘来拔秧啊,十八双秧篮呀,满满装啊

十八个哥哥来挑秧,十八个姑娘,来呀栽秧……

这是我的家乡高淳的一首民歌《五月栽秧》,最近火了。前不久在新媒体平台发布后,点击量一小时高达10万,很多人在朋友圈转发。

江南水田,男子挑秧,女子插秧,伴着高淳方言唱民歌,吐字轻轻软软,淳朴可爱,吴方言里的乡土气息,不做作、不矫饰,短短几句,勾勒出一幅山乡欢歌笑语劳作图。

高淳民歌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高淳就有“出门山歌进门戏”的习俗。

唐朝诗人李白在《游丹阳湖》这首诗中写道:“少妇棹轻舟,歌声逐流水。”(《康熙字典》称“少女棹轻舟”)这位“歌声逐流水”的少妇,正是当时高淳儿女爱唱民歌的缩影。

高淳民歌大多来自田野,它驱除了高淳人劳作时的疲劳,激发了人们的快乐感。记忆中,那时五六岁的我,每到夏天,就会看到田地干旱时,需要引水灌溉,村民们会搬来一个长长的引水机器叫做车水,他们把车水一头放到池塘,一头对准田野,一群女人站在坨上,手扶在车杠上,女人们的双脚像走路般蹬力,车轱辘转动,带动车链转动,处于车槽下部分的叶片带着水向上运动,将水提升,处于车槽上部分的叶片空载向下运动,回到低处水面,进入下一次载水循环。

一个下午,女人们唱唱停停,那高高低低的音符随着流水在稻田奔跑,40多年了,那美丽画面和乡土歌声一直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

在播音学院学习时,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齐聚一堂,共同聊起各自家乡的方言,我的高淳方言一下引起同学们的关注,那“小美头”就是“小姑娘”,“挑火棒”就是“挑拨离间者”,幽默生动的词语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她们不厌其烦跟着我从声调到语气一遍遍学着……

独在异乡,有乡音处,便是故乡。每次,母亲到我家小住,除了一直用方言拉家常外,我们还一起用高淳方言教我孩子唱高淳儿歌。从幼儿园的童谣:“月亮爸爸亮堂堂,照见家婆(外婆的意思)洗衣裳,衣裳洗得白洋洋……”到送学堂歌曲“送小哥,上学堂,学堂高,打把刀,刀又快,(Ci)根菜,菜又长,捏点糖。”作为母亲的我,仿佛又回到了儿时,在认真把这美好的乡音儿歌教给另一个小男孩。而丈夫和儿子也在这异乡童谣中慢慢理解了这好听的方言,有时候竟能流利唱几句,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每逢节假日期间重返家乡,看着街边不一样的景色,感慨岁月流转,几年不见的同学和亲戚朋友,头上又添了银丝几许,腰背佝偻了不少,村里突然跑出几个不认识的小孩,熟悉的村庄拆了又建,从前记忆里的故乡模糊渐远,只有耳中听到的乡音不变,那些民歌民谣牢记于心。

高淳民歌——醉美乡音,它留住了家乡的记忆与美好,也留住了我的乡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