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庆
相传,有一位士人跟着王阳明学习。听说“良知”这个词,他很不理解。就问老师:“良知何色,黑耶?白耶?”其他学子都笑了,弄得这位学子很不好意思,面红耳赤。老师王阳明破解道:“良知非白,非黑,其色正赤。”先生认为,良知人人都有,就是一个人不在外部影响和干预的情况下,发出的内在的认知和力量。他认为:“知善知恶是良知。”但光有良知还不行,还必须身体力行去践行“良知”,努力去“致良知”。
万事皆有前因后果。良知是人生的本分,而“致良知”则是美德的真实体现。真正做到“致良知”,那是人的毕生追求与向往,必须下一番大功夫的。
首先要加强学习,古人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通过学习与思考,迸发出致良知的原动力。只有不断地去学习与思考,用丰富的知识去武装头脑,才能做到置位准确,站位高远,观察问题确切,分析问题精辟,处理问题得当。譬如,当官的要有“三命而俯”的良知。当官以后,每提拔一次,都要有一次深刻的感知。古代人为官,明智者能做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既要努力做到敢于担当、善作善为、锐意进取,又要自觉做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诚心待人,扎扎实实走好德位匹配的为官之道。经商的良知,就是货真价实,不坑不骗,吸引更多的回头客。从医的良知,就是要悬壶济世,医术精益求精,视病人为亲人。有了美好的良知,就可以避免各种医疗事故,就不会误把纱布缝在肚子里,把良性肿块有意当作恶性肿瘤处理。做工的良知,就要把产品达到极致。造箭的就要把箭造直,制弓的就要把弓做弯,弧度分毫不差。
知良知,重在致良知,这是人间正道。只要用心用力不断前行,路定会越走越宽。致良知,要靠实践来印证,靠时间来分辨。有时候,你自己认为是致良知,他人未必认可。有时候,当时你认为是致良知,可过了一个阶段以后,就会发现当时确认的那个致良知,其实还不够。所以说,知良知致良知,也是一个动态的、辩证的,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由于认识不同、形式迥异,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情形。但总的来说,知不到位,致就难以达标,最终还需靠自己的才华来实现。但不管怎么说,致良知之中包含着立场观点和方法论的丰富内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致良知;感恩是致良知,授之以李报之以桃是致良知;发奋不息,创造前程是致良知;嫉恶如仇、打抱不平是致良知;默默奉献,是致良知;尊老爱幼是致良知;拾金不昧是致良知,等等。不管怎么说,其内核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其色正赤”。
致良知,人生大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