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南北二十队” 的由来

吴书成

在今天灌云县东部的同兴、四队、圩丰等镇的境内,有的行政村名带“队”字。如:头队、二队、三队、北六队……为什么这些行政村名都带“队”字呢?这是有它的历史根源的。

在二三百年前,这里是一片芦苇丛生、渺无人烟的滩涂,只有沿车轴河两岸居住着以渔猎为生的零星人家。这一带原是海州府的辖地,后来海州府实行兵田制,把这一带划为苇荡营(俗称龙窝荡或龙王荡)。车轴河南为苇荡左营南汛,车轴河北为苇荡左营北汛。

清同治年间(1862—1875),清政府派谭守备(名字不详)率部来车轴河一带驻守。为了便于管理这片滩涂,将车轴河两岸各划分10个队,南至界圩河,北至善后河。

这“南北二十队”是怎样划分的呢?据说,当时谭守备端坐在轿里,约从今天同兴镇头队村西侧出发,沿着车轴河南岸由西向东走,他在轿里数轿夫的步数。大约数到1500步左右(约2里半),守备大人就命轿夫停下,叫随从立下木桩。这就是队与队之间的界桩。这样,沿途按轿夫所走的步数划分共立10个木桩,即划为河南10个队。河北约从今同兴镇马沟村出发,用同样的方法,也划为10个队。那么,南10队为什么比其他队大,而北10队又比其他队小呢?(均在今圩丰镇境内),据说当时为了凑整数,所以不管剩下多少,只划为2个队。后来,队与队之间筑一道圩堆,作为队界。现在各村之间南北走向的大沟,基本是按照当年界圩堆的位置挖成的。

为了便于管辖这南北20队,海州府衙在今四队镇双闸村一组境内设立衙门,最高领导叫“汛官”。在各队又任命“将爷”(即一队首领)来主持处理本队的日常事务。1900年前后,附近一些衣食无着的穷苦农民相继迁来此地谋生,境内人口逐渐稠密。每当秋末冬初时节,他们将芦苇割倒,靠肩挑人扛沿界圩堆运到车轴河边,装上船沿车轴河向西运至大、小柴市售卖,或就地加工编织各种芦苇制品出售,借以糊口度日。

1910年后,这些滩涂被附近地主逐段占据,他们雇佣贫苦农民把这些滩涂开垦成农田。民国17年(1928)后,实行乡、保制,这一带才改“队”为乡,即按原每2个队的辖地为乡的辖区。当时的乡名(小乡)有:圩南、圩北、圩后、圩东……一直延续至解放初期。

解放前后,原龙王荡地区行政区划屡次变更,但南北二十队的老地名仍在当地流传,一直传至今天。为了尊重当地人民的意愿,地方政府仍沿用这些老地名,作为部分行政村的村名,所以这些行政村名都带“队”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