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阿坤
到了桂林不能不去灵渠。灵渠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我国古代三大著名的水利工程。灵渠坐落在桂林之北的兴安县,我搭乘了一辆中巴车颠簸了半个多小时才到了县城,然后又雇了辆摩托运输小车,只20分钟工夫,就到了灵渠所在地。
灵渠,不仅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的建造完全是出于秦始皇“调兵运粮”的宏略,它的功绩在于,将同时发源于兴安境内的属于长江水系的湘江和属于珠江水系的漓江连接起来了。
灵渠的所在地是个古村落,树木葱郁,远山含黛。我沿着横卧千年的秦堤一路走去,只见悠悠流淌的渠水沉碧清亮。我伫立在湘漓两水交界的分水塘岸边,分水塘中间有一个如犁铧状的人工小岛,这便是当年灵渠的主体工程“铧嘴”,湘江水经铧嘴劈成两半,其中三分水顺着“小天平”流向南渠进入漓江,七分水顺着“大天平”流入北渠,复归湘江。一位年轻的渔夫用竹筏载我到了铧嘴般的小岛,岛上绿树成荫,中有一亭谓“分水亭”,亭内有两块巨碑,一为明人梁梦雷题刻的“伏波遗迹”;一为清人查淳所题“湘漓分派”四字,字体为行楷,苍劲浑厚。站在这里,打量千年古渠,欣慰地看到,这条活渠依然在荡漾着幽远的灵气。
我赤脚提鞋,小心翼翼地沿着“小天平”古堤,踩着一块块经千百年水流冲刷得光滑如镜的青石,从“铧嘴”小岛走回到南陡口的秦堤。这些千百年前被精心打磨成的方石块,整齐码在那里,至今仍是固若金汤,每块石头线条匀称,嵌缝对称,坚强有力地互相勾连着,体现着古典的和谐。据当地人介绍,每到春夏之交,湘水上涨,滔滔江水从“大天平”上漫过,白浪翻滚,珠落玉溅,似万马奔腾,直冲湘江故道,声势若雷,极其壮观。清人彭榕有诗道:“澎湃汹汹激上矶,横流倒泻震声威。惊疑蛰起龙分水,舞爪掀鳞势欲飞。”也有诗说:“就中悟得观澜术,不数钱江八月潮。”诗人在此将铧嘴观澜与钱塘江观潮相提并论,足见此处洪涛气势之壮美。可惜,我没有赶上观澜的壮观,与激越律动的汹涌之水作一次情感的交流。
在分水塘南渠的不远处,有一座“四贤祠”,宽敞的祠堂内供祀着秦代史禄、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唐代李勃和鱼孟威,都是造渠修渠的功臣,后人尊称为四大贤人。经过一段绿树夹岸的林荫小道,有一座巨大的坟墓,谓“三将军墓”,埋葬着秦代开凿灵渠时劳苦功高却冤死的三位能工巧匠,为缅怀这三位工匠的功绩,后人为他们修了这座用方石构筑的大坟,并封他们为“镇国将军”。
灵渠工程在建造时想必是十分艰巨的,其设计精巧,蕴含了古人的多少智慧才华。修渠的人,不管是为官还是为民,只要他做了有益于社会的事,当地人总是会怀念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