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总有一些沉默寡言的人

王太生

晋代潘安在《闲居赋》中说他满意的生活:“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舂税足以代耕。灌园鬻蔬,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潘安还是《世说新语》中那个长得好看的少年,“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的少年潘安,及至年长,经历了一些事,老潘显然是喜欢上过清静、养心的日子,做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这个世界,总有一些沉默寡言的人。或许,有些人,曾经侃侃而谈,现在变得沉默。

沉默寡言的人,踏实做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心无旁骛。我看到的一些手艺人,都是话不多的人。譬如,一个木匠,他在锯、刨、凿,他的眼在瞄,手在动,根本不能分神,没有工夫说话。

一个捏面人的,一个个人物、动物,惟妙惟肖,在他手指间诞生,他肯定是个只做不说的人。

一个画画的,在古村写生,画那些静物,画那些花草山水,他不是不说话,而是用心和画笔,与这个世界交流,与万物对话。

我们总是赞美在土地上默默耕耘的人,他们做着本分事,沉默寡言。言语不多,并不代表其不善言辞,其实他们内心广阔,广阔得淹没了一些嘈嘈杂杂的声音。就像一个老农,在属于自己的田地里专心劳作,而少与外面的人沟通;挤在芜杂的人群里,木讷,不善言谈,可一回到瓜棚豆架的世界里,人会变得活络,变得侃侃而谈。老农会说,南瓜兄弟啊,我喜欢你又憨又厚的样子,你长得如此硕大,是当初没有想到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收获,让他想跟那些安静的瓜果聊聊。

由此,想到《闲居赋》里所提到拙政者的逍遥,他当然陶醉于个体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从字里行间的表达看来,不是一个人谦卑的朴素和笨拙,而是智者的快乐与满足。

说实话,我第一次去苏州,游拙政园时,除了买了半斤干茉莉花、醉心于苿莉花瓣的洁白芬芳,对“拙政”二字,却是不太懂——那年,我19岁。

这个世界,总有一些侃侃而谈和沉默寡言的人。沉默寡言的人,他是一个低调的人,或者有故事的人。

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有着谜一样的身世。汪士慎从徽州休宁来,平素与人交往,少言寡语,从来不谈及过去的事。直到终老,从未提起。汪士慎善画梅,神腴气清,墨淡趣足。暮年一目失明,仍能为人作书画,自刻一印云:“尚留一目看梅花。”他有一首诗:“忆昔同少壮,怀抱多慷慨。接纳重义气,谈笑生悲凉。”谈笑间,生出些许悲凉,所以极少说话。

谦卑者,情重声稀。有位朋友,提及自己的父亲,总是显得激动,唏嘘不已。说他父亲是一个种田人,一辈子在乡下种麦子和水稻,而很少与人说话。这样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他唱过歌吗?朋友回忆过往,竭力搜索每一寸光阴,哦,有过!朋友说,那年三夏大忙,麦子丰收,谷物摊在场子上晒,看着眼前的丰收场景,再加上父亲不知想到什么开心的事,一高兴,一向沉默寡言的人,竟哼起了小调。

一些人侃侃而谈,一些人选择沉默寡言。善谈者,大多遗忘。沉默者,还会想起。

我原先工作的单位,调来两人。一人能言会说,一人沉默寡言。会说的那位,总是听他在说话,大多是打电话。那位不说话的,整天抽烟,你不和他说话,他几乎很少开口。我绝非有说这两个人孰是孰非的意思。只是要说,那个会说话的人,早已跳槽离开了,那个沉默寡言的人,最终留下来,还一直坐在那儿。

这个世界总会安排一些事情给人去做,就像有人做老实事,有人做本分事;有人做技巧事,有人做脏苦差事。

我曾经问沉默寡言的金大爷,你为什么不喜欢说话?大爷说,年轻时,不怎么爱说,年长了,还好一点。金大爷回忆,30岁出头时,一个人挑一水泥船的稻谷,一担接一担地慢慢挑,哪有力气和工夫说话啊,要保持元气。累了,挑不动时,最多哼哼唧唧,哼上几句。

在古代,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有他自己的生活,或归于山林,或隐于小园。他们大多默不作声,选择自己的方式,或在园圃半耕,或在木格纸窗下习字作画。

我忽然想回到江南,重游姑苏,再访那拙者为政的快乐园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