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张晓惠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午后秋阳将金光洒遍黎里古镇,似幅璀璨的油画;太阳转身隐入云层,这粉墙黛瓦迅速变身为清水淡墨的工笔画。
横街南头的两侧河埠,嵌入驳岸的两方石块引人注目。西侧上面雕着一个花瓶,上面蹲着一只猴子外加一只小蜜蜂;东侧的石块上是颗如意,顶上蹲着一只梅花鹿,与猴子蜜蜂隔河相望,这就是黎里的缆船石了。缆船石有立柱式和洞穴式,立柱式少藻饰,洞穴式则多数雕刻成精致的艺术品,其纹饰古朴庄重,典雅美观,寓意深长。那驳岸上连续嵌入四颗如意造型的缆船石,是祈求“事事如意”;双桃、双橘和石榴等纹饰的缆船石,寄托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似腰萦彩绸,蔓草缠身,称之为“蔓带如意”,讨“万代如意”的口彩;有的缆船石是“瓶升三戟”图案,寓意官运亨通;锦旗的形状,祈盼金榜题名……都是百姓人家对平安美好日子的希冀与向往。
自南宋到元朝,黎里的先民对发达的水系经过经年累月的开挖,主干市河东西向三里有余,如一条游龙穿镇而过,故黎里又有“黎川”别称,“一河两岸”的市镇格局遗留至今。清代文豪袁枚在《黎里行》中曰:“吴江三十里,地号梨花村,我似捕鱼翁,来问桃源津。家家棹小舟,目不识车轮……”彼时黎里镇区有300多条私家船需系缆,沿河众多的石埠头和密集的缆船石就应时而生了。目前尚有百余座河埠和254颗缆船石,它们既是古镇生产生活的见证者,又是解读水乡民情的密码。
缆船石是游子与故乡的血脉牵绊。千年风月流年苍苍,缆船石记得这潺潺市河、道道波光收纳着的黎里儿女的身影。“我走了啊!”那船绳从缆船石上一道道松开,儿郎向父母挥一挥手,小舟在水波上缓缓而去。缆船石看见父母眼神的不舍与惦念:远去的儿郎何时归!缆船石与老宅中的亲人一起期待,期待那乌篷船归来停泊。几载春去秋来,桂花谢了腊梅开:爹爹、姆妈,儿回来啦!缆船石欢喜地任船缆在身上缠绕,目送那长高了的青年走进那廊棚下的深深老宅、幽幽弄堂。黎里的市河小舟载送过无数名人,特奏名状元魏汝贤,居工部尚书周元理、浙江布政史蒯士芗等,26位进士、61位举人、无数的秀才;近代名人尚有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东京审判大法官倪征燠等等,彰显古镇人文荟萃的辉煌。
晚霞温暖洁净,桂子满镇溢香,“人之初、性本善……”一群放学的孩童脆声背出《三字经》。黎里市河展颜一笑,就将橙红的烟霞、燃亮的五彩灯笼,还有这伫立千年的颗颗缆船石,一起拥进了粼粼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