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前茶
好友庄倩是北京姑娘,丈夫是她念研究生时的同学,山西应县人,他的老家,距离林徽因与梁思成当年发现的建于辽代的古木塔的地方,仅有40多公里。毕业结婚后,庄倩成为一名城市规划师,但她依旧保留着一名建筑系女生的习惯——到哪儿都要带着她的速写本,看到好景致,以及眼前一亮的古建筑,就迅速旁若无人地画起来。
她的这个习惯,在丈夫的老家被嘈嘈切切的议论所包围。在山西乡村,还远没有像皖南农村那样,对艺术家与设计师的临景速写习以为常。村里人远远瞅见庄倩凝神绘画的背影,互相咬耳朵说:“瞧,那就是老葛家的媳妇。葛家儿子考学去了北京,就娶了这等洋小姐,不会劈柴禾,不会烧大灶,不会用草木灰擦洗灶上的油腻,光会画画。”“就是哦,你说这画画,究竟是换得来馍,还是换得来肉?”
当天晚上,庄倩将听来的闲话学给丈夫听,并流露出“等我离了这不友好的地界,就把这遭遇放到网上去吐槽”的意思,小葛迅速过来摸了摸她被山风吹糙了的头发。小葛说:“我知道你受了委屈,然而,如果我们不尝试去打破城乡之间的这种壁垒,打破这种认识与审美上的差距,那么,回乡,你将永远找不到愉悦;不回乡呢,我将难以找到归属感。”
庄倩默然良久,点了点头。她知道自己的到来,已经使葛家成为“村里的热搜”,但她从7年建筑系学习中养成的习惯,一时也是改不了的,要怎样让乡人意识到,美是有生产力的,画画,既可以换得了馍,也换得了肉?
小葛思忖半天,建议庄倩在网上订购一批T恤和白布包。他们回北京后,利用业余时间,将庄倩在山西所画的古塔、山寺、民宅、小桥、桃林,以及牛背上的牧童,一一移植到T恤和布包上。他们合力将小葛的家乡风物,绘成图画,寄送给老家亲友,尤其是那些已经开了快手、抖音直播自己的生活,习惯在网上卖枣卖柿饼的年轻人。好嘛,在小葛的老家,庄倩迅速成为红人。赶集的年轻人之间,互相有了这样的对话:“你这包可真有味道,打哪儿买的?”“没处买去,这是我小表嫂送我的,这是她画的。哦,她是北京来的神仙姐姐。”
后来,还真有一位有商业头脑的表侄,将庄倩最受欢迎的三款布包,做成了自家淘宝小店里的爆款产品。
小葛开玩笑说:小倩,你应该向他收专利费!庄倩大笑说:哪能,表侄这一招,让我成了你老家的红人,我感谢他还来不及呢。再说了,塔本是你们山西的塔,云本是你们山西的云,古寺山桃,本是你们山西的古寺山桃,我只不过把它们画下来,让你老家的人,也发现了身边的美。
说到这里,庄倩忽然意识到,自己这种眼界胸怀上的开拓,小葛功不可没,是他贡献了奇妙的点子,让庄倩的特长不知不觉中被老家人接受和称赏;而老家表侄的布包,被一家大图书公司的美术编辑发现后,庄倩居然由此成为畅销书的插画家。那位编辑说:庄倩的画,画得那么淡然,安详,却有浓烈的情绪在,有炽热厚重的回味在。
小葛,无意中帮庄倩开拓了自己的人生。这一故事,生动地诠释了“原乡给你的压力,我如何使之转化为蜜”。这是心意与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