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尘中烟雨为何朦胧

吴欢章

很多绝句的创作,不止于对现实生活的如实描绘,总是努力想站得高一点、望得远一些,这正契合读者深入认识生活的心理需求。

绝句对理趣的追求,一般说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寻究生活的深沉底蕴和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朱熹的两首《观书有感》是这方面的例证。“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个含有多义性的诗境,既可以理解为探寻知识和生活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对获取理论和积极实践两方面的探讨。“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此诗着重揭示结果与条件的关系,条件成熟时才可以事半功倍。也可以用在艺术领域,艺术灵感的勃发可使艺术创作流畅自如,只要基本功夫到家,艺术创作就是熟能生巧、驾驭自如的事。透过这两首诗,朱熹的治学方法和理念为人们提供了诸多启示。

短短四句话组成的优美格律,展示了诗人的人生追求。欧阳修的《画眉鸟》就是如此:“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表面写画眉鸟,实则写夫子自道。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被贬到滁州的欧阳修通过画眉鸟在“金笼”和“林间”不同的啼鸣表现了挣脱牢笼、追求自由的人生情怀。韩琦的《小桧》也是如此:“小桧新移近曲栏,养成隆栋亦非难。当轩不是怜苍翠,只要人知耐岁寒。”诗人移桧近栏不是爱,意不在它苍翠的美姿,而是为了感知它耐寒的风骨,这不仅仅是表现一种审美趣味,也呈现了高洁的人格向往。

绝句追求理趣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精练的语言为生活中的复杂现象和疑难问题寻求答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是世间普遍规律,那么怎样才能保持清醒呢?苏东坡并没有说。且看他的另一首诗:“却从尘外望尘中,无限楼台烟雨蒙。山水照人迷向背,只寻孤塔主西东。”既然身在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那么跳出当下又如何呢?此诗的回答仍是无法确定。从“尘外”看“尘中”依然烟雨朦胧,结论仍是扑朔迷离。这表现了屡遭贬谪的苏东坡对当时社会的困惑和怀疑。这种对复杂生活的困惑和追寻,依然有助于人们深入地探索生活,向一种深度认知推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