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周世青
这年头,手机成了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微信群成为人们交流的第一渠道。在诸多的微信群中我最看重、最喜欢的是N个同学群。
我打小生活在南京城西南角,小学和初中的同学群里烟火气很浓,常有城南旧事的回忆,光吃的就有七家湾的锅贴、陶李王巷的牛肉、碑亭巷口的辣油馄饨,有时兴许还能听到磨剪子戗菜刀、弹棉花和收淘米水的吆喝声。大家更关心家乡的变迁。水西门外南湖是我们儿时逮蛐蛐、捞蜢虫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建起了全国最大的住宅小区。40多年后小区蝶变,住在这里的同学把不同时期的照片发到群里,特别吸引眼球。丁家巷小学是我的母校,前几年一同学去为孙辈开家长会,发现学校面貌一新,仅有门前两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依然如故。看到她在群里发的照片,我们都赶去与大树合影。
泗阳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那儿上的高中,不舍的牵挂常在高中同学群里得到慰藉。咱班人才济济,既有水利、环保和脑外科专家,也有军地领导、“国优”教师和民企老板,如今叶落归根,常常群里吆喝一声便聚到一起,令外地同学嫉妒。前不久,有同学晒出收割机在金色稻浪里穿行忙碌的视频,遥想当年弯腰挥镰收割,牛拉磙压甚至手掼棒捶脱粒,不胜感慨。近十年,泗阳的经济发展跃上了“快车道”,“千里运河最美县”的画卷渐次铺展,我的欣喜写在散文《老南京的“故乡行”》里。
“峥嵘1978”是我南师大同学群。群主李同学熟谙人文历史,读她发的图文总有意外收获。日常拿不定吃不准的,我习惯在群里寻求答案。高中毕业50年,想给母校临河中学送件书法作品,内容要不落俗套,我在大学群里“求援”。鉴于水是临河之魂,滕同学和我聊到管仲“海不辞水”典故,引申出“临河不辞水,杏坛溢芬芳”句,一拍即合。
1988年我被选调去北师大全国骨干教师班进修,并担任班长。28年以后,我貌似在泥土里寻觅散落的珍珠,终于把分布在祖国东西南北甚至海外的全班36名同学找齐并委托上海杨同学建群。清晨,大伙在分享沈阳黎同学准时准点的“新闻早餐”中互致问候;夜晚,被称作“旅行家”的上海田同学、成都华同学云游四方的美图送我们入梦乡。宁波范同学是从冀中“东南飞”来的“特级”,群中常见他有关家庭教育的大作,读后在教育孙辈时多了几分底气。年近米寿的班主任金教授还时常在群里推送北师大的新风貌,让我们的心和母校贴得更紧。
我爱我的同学群,她唤起了我对青葱时代的记忆,拉近了我和身处四海同学的距离,同窗情、师生情、母校情和家乡情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