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生命有期 情怀无限——怀念杨锦涛先生

李正冬

屈指数来,到今年12月16日,《连云港日报》原副总编、市杂文学会首任会长、老新闻工作者杨锦涛先生辞世两周年了。

在这段时间里,我不时会想起与杨老相处、共事等一些场景。杨老不仅是资深的新闻人,也是我的前辈、师者,他为人谦逊、待人真诚,与人为善、平易近人,尤其是对像我这样的跨界人员,从不另眼相看。在20多年的交往中,我看到了一位长者的慈祥与情怀,至今记忆犹新。

杨锦涛先生是1947年参加工作的老同志,早年曾在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学习深造,毕业后分配到兰州化学总公司党委宣传部,1966年调至淮北盐场从事宣传工作,1979年调到当时的《连云港报》任副总编辑。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写报告文学、小说、电影剧本等,影响很广,颇受读者好评。笔者就是他的粉丝之一。

说起来,我与杨老从相识到相知,皆缘于爱好杂文以及杂文写作。那时,杨老在任上分管报纸副刊等部门;我在体委工作,闲暇时经常会写些杂文等言论文章寄到报社副刊部,时常有些小作品在花果山副刊等版面上发表。一来二去,和杨老混得有点“熟”。

1987年夏秋的一天,我在自己订阅的《杂文报》上看到河北、陕西、湖北等地相继成立杂文学会的消息,就将报纸拿到报社副刊部给刘安仁、桑林二位老师看,并设想我市也能成立类似的杂文组织。我的想法得到两位老师支持,两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办报人也希望有这样一个团体组织来支持我们的工作,请正冬同志将报纸留下,这件事需要请示分管领导……”

大约过了半个多月时间,桑林老师打来电话,通知我到报社杨总办公室,商量筹备市杂文学会事宜。当时,我们在场的4个人就成立学会组织一事各抒己见。因为时间久远,每个人说了些什么已记不清楚了,只记得杨总归纳了几个方面的内容,大意是:改革开放,泥沙俱下,社会应该多一些弘扬正气的批评声音;报社领导同意成立杂文组织,挂靠、办公均在报社等。刘安仁老师还提出搞一次杂文征文活动,学会成立和颁奖大会同时进行。不久,首届“东风杯”杂文大赛在花果山副刊版上拉开序幕……

1989年12月26日是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连云港市杂文学会成立大会暨“东风杯”杂文大赛颁奖大会在市东风制药厂召开。那时的三县四区近40人到会祝贺,已是省杂文学会理事的杨锦涛先生,当选为市杂文学会会长;市委领导龚来宝、报社总编辑陈天柱当选名誉会长;陶惠启、彭云、刘安仁为副会长;桑林为秘书长,我为副秘书长。杨老在代表新的理事会发表热情洋溢讲话时说,学会组织的成立,结束了我市杂文创作散兵游勇的状态,便于加强与外界联络、开展交流合作,开展征文、采风活动,对提高我市杂文写作水平、繁荣杂文事业,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自从有了杂文组织,让我有一种“家”在报社的感觉。那时,我每回去报社办事、送稿件,都要到副刊部或杨老办公室逗留一会儿,每次到杨老办公室,他总是乐呵呵地让坐、倒水,还时常问问外地杂文团体活动情况。杨老经常会说,杂文是投枪、匕首、解剖刀,也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利器;作为杂文学会组织,我们就要做社会风气的“清道夫”“净化器”,多多深入实际,聆听社会人的倾诉,再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时代的最强音。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事实上也是这样做的。每每看到、听到不平之事,杨老总是按捺不住拍案而起,敢说敢为,成就了一篇篇抨击时弊的杂文作品。

俗话说: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利用《连云港报》优势,杨老亲自协调报社相关部门,开辟言论专栏,不久花果山版上的“笔会”(杂文) 栏目横空出世,极大地鼓舞了我市杂文爱好者。此外,学会一班人在杨老的带领下,一方面多次深入到机关、县区、港口、盐场等单位,开展座谈、采风活动;另一方面在杨老的精心策划和安排下,与相关部门、企业联手举办杂文征文活动,继“东风杯”杂文大赛之后,“新电杯”“锦化杯”“清风杯”“廉政杯”等,几乎平均一年半一次的杂文大赛如火如荼地进行。为检阅全市杂文队伍创作情况,1994年8月,由杨老任主编的《苍梧文荟》杂文集编辑出版,全书收入我市150位作者300篇杂文作品,共计28万字。举办首发式那天,市领导及全市杂文界70多位代表出席,一时盛况空前。

1995年春节刚过,杨老在报社副刊部召集一次碰头会,主要议题是:杂文如何走出去?杨老开门见山地说他在河北《杂文界》杂志上看到一则消息,该杂志可以与各地学会联办征文等活动,请正冬同志先联系,看看哪方面内容可与我们合作。我二话没说立刻照办。先与杂志社书信联系,后又在杨老指派下专门前往河北石家庄。返回后一个星期,学会就向全市发出了征稿启事,之后一篇篇杂文新作纷至沓来。杨老亲自把关,严格要求, 一个月后,50多篇杂文作品就打包寄出……

1995年4月,带着油墨的香气,一本刊登我市50名杂文作者作品的《杂文界》增刊面向全国发行。在本期杂志目录中,宋开智的《人心思“发”》、张学贤的《晋武帝与“孔方兄”》、杨锦涛的《怎么不能比》、姜威的《“有钱难买回头望”》、刘安仁的《无得与无德》、关永健的《魔鬼辞典、荒诞新闻及其他》、桑林的《“富贵眼”别议》、李正冬的《为官狂不得》等一一亮相,迎来一片赞誉。

“为而不矜,作而不恃。”在与杨老多年“共事”当中,我始终感受到,他一直把谦虚、好学、团结人、提携人当成人生的信条;他善于倾听不同意见,遇事和众人商量;勇于承担责任,从不独断专行,是杂文学会众人公认的好会长。

即将进入2000年,杨老几次对学会人员说自己年龄大了,建议换届,并推荐《连云港日报》原总编刘畅征先生出任市杂文学会会长。在众人挽留下,杨老出任名誉会长。虽然辞去会长职务,但杨老并未减少对学会工作的关心,仍旧积极参加学会工作,为学会发展出谋划策。

几年后,突然听报社同志说,杨老生病住进了医院,我和刘畅征、刘安仁二位老师立即前往医院看望他。此后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会去看望他老人家,并向他传递省、市杂文界情况,他总是笑呵呵地给予赞扬。直到2017年2月,我们再去他家时,此时的杨老已无法多言语,只能用手指指点点,一会儿指指刘畅征、刘安仁二位老师,一会儿指指我,分明在告诉我们:希望你们一届一届把杂文事业传承下去……

2020年12月16日,一生期盼社会清明、向往美好生活、钟情新闻工作、爱好杂文事业的杨锦涛先生辞别人间,享年92岁。白沙垂首,伊洛呜咽。当噩耗传来,刘畅征、刘安仁二位老师和我倍感沉痛,并约好在第一时间前往杨老灵堂,与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告别。

常言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纪念杨锦涛先生去世两周年之际,我想借此告慰先生:在第一届杂文理事会《章程》的引领下,如今的学会在各方面皆取得了新的成绩,特别是在出精品、出力作方面有不俗的表现———近些年,每年皆有会员新著出版,并经常有会员作品见诸国内一流报刊,令人刮目相看。

先生走了,斯人已去,让人伤感不已,但以先生的为人处事和热心与开朗,相信他在另一个世界亦不会寂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