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林婷
气温骤降,路上的行人都裹在厚厚的羽绒服里。我围着围巾,头顶一阵凉凉的,赶紧把羽绒服帽子立起来戴在头上,虽然遮挡了些两边的视线,但总觉得热乎了些。
思绪又飘到了童年时代。我的家乡在四川,冬月开始,每家每户便从旮旯里翻出了“取暖神器”——烘笼。村里的老人们绝大多数都会编织烘笼。事先用锯子把砍回来的竹子锯成段、用弯刀削去竹屑、破开劈条,接下来将竹篾条大小处理均匀。接下来开始搭框架,将底部固定好的篾条向上弯折,竹条缠绕穿插编织成笼子状,中间托一只红泥陶钵,笼子中下部竹条编得很密很结实,中间编织稀疏呈网状,就像一个胖胖矮矮的小孩撑破了衣服。再往上看,上面开着圆形的边口,上方安一条拱桥状的提手。
在寒冬腊月的时候,我经常手脚冰凉。母亲在做饭烧火的时候,就用火钳将灶孔里烧透的木炭夹进烘笼的陶钵里,有的木炭太大了,还需用火钳弄小一点。接下来用铲灰的小铲子铲一些炭灰覆盖在红红的木炭上。如此,烘笼便能持续好几个小时发热了。烘手暖脚,贴近烘笼,便是贴近了温暖。
一家通常只有两个烘笼,家里人相互传着烤火。有时候家里来了客人,那么最先让给客人烤手取暖,家乡人都很质朴很讲礼数,一个烘笼在你推我让中传递着温情。
在烤烘笼时,顺带可放一些花生、小红薯,烤着烤着,便闻到了花生的香味、红薯的香味。一家人聚在一起,拉拉家常,烤着火,吃着烤花生、烤红薯,温馨极了!
如今,烘笼已然慢慢地远离我们的生活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美观又轻便的热水袋、暖手宝、取暖器、空调等等,冬天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冻手冻脚冻耳朵,但那朴素的温暖的烘笼伴随着亲情、乡愁,却一直温暖着我的心。我眷恋着它,同时也是眷恋着一段温暖的岁月、一份温馨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