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掌传树
昨晚,我阅读了一篇描写母亲的短文,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夜不能寐,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少年时代,又一次回忆起我母亲那段辛劳的岁月!
母亲生于农村,上过三年初小,只能算半脱盲,她为人和善厚道、明事理,20岁时嫁到掌家,因贤惠勤劳、尊老爱幼,婚后很快就融入了大家庭。
上世纪70年代,父母辛勤地劳作,但微薄的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为了节省开支,会持家的母亲事事亲力亲为,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家务劳动上。
计划经济时期,粮油等生活必需品是限量供应的,我们姐弟四人,正是上学、长身体的时候,父亲从事的又是体力劳动,所以计划供应的粮食经常不够吃,为了能多买些高价粮,母亲处处精打细算,不错花一分钱。父亲是家中顶梁柱,母亲常将主粮和有限的营养食物优先做给我父亲。为了弥补主粮不足的缺口,她经常买一些山芋、山芋干、玉米之类的粗粮,充当我们的部分主食,那时的我,由于不清楚这里面的缘由,时常会不知好歹地出现抵触情绪!
山芋不易消化,我胃泛酸水的毛病,就是那时常吃山芋落下的,后来很多年我都不喜吃山芋。后来我曾听母亲说她不喜欢吃土豆,也是那时土豆吃多了!
那时,每逢家里来亲戚,是母亲最窘迫的时候,本来生活费就捉襟见肘,再增加额外的开支,给她出了个不小的难题,以至于一些不了解情况的亲戚,在我外婆面前说街上的大姐待客不大方。
母亲的针线活做得好,那时,家里人穿的衣服和鞋子,大多是母亲一针一线做出来的。上初中以前,我很少买过鞋。母亲的布鞋做得好,裱底料、打麻绳、纳千层底、做鞋帮、上鞋帮,她样样精通,过年前,是母亲做鞋最忙的时候,为了家人新年时都能穿上一双新棉鞋,她经常夜以继日,往往要忙上一个多月。记不清有多少次,我一觉醒来,灯仍亮着,母亲还在灯下忙着,父亲为了缓解母亲的劳顿与孤寂,经常陪伴干活的母亲到深夜,在父亲的一再催促下,母亲才去休息。
勤俭地安排生活是必要的,但开源也很重要。由于母亲的针线活出色,有位修鞋的亲戚,便经常接一些做鞋的手工活让母亲来做,每逢有加工活,母亲便在做完家务后,挤出时间,尽可能快一些将活干完,尽管额外收入有限,但有时也能解决燃眉之急。我清楚地记得,13岁那年冬天,我的第一条皮带,就是母亲帮人家加工棉鞋挣的钱买的!
随着我们姐弟几个接连就业,家庭条件便慢慢地好了起来,母亲尽管仍然忙忙碌碌,但心情有了显著变化,从此不再为吃饭、穿衣问题而发愁了!
几十年过去了,已是儿孙绕膝的我,深深理解母亲当年持家的不易,尽管事隔多年,但母亲的艰辛让我历历在目,如今,每当我看到母亲的丝丝银发和那双饱经沧桑的手,崇敬与爱怜之情便油然而生。母亲今年82岁,岁月的年轮布满了她脸庞,尽管身体有些佝偻,但她的形象总是让我仰望,舐犊之情此生难忘!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朱芸玫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