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徐立军先生小记

作者:孔灏

传统中药共有五大剂型:丸、散、膏、丹、汤。这其中的“膏”即俗语膏药,多次出现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经典医学文献。如《黄帝内经》中有所谓“豕膏”,是一种猪脂膏之类的软膏,用于涂治腋部溃疡。魏晋时期,炼丹术盛行于世,黑膏药亦应时而生。到了唐宋,医药更加兴盛,膏药的种类越来越多。有的能止痛散瘀,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有的能抽脓拔毒,可用于治疗脓肿疖子等,治疗范围越来越广。明清时期,膏药已经在我国发展为普遍的民间医药,是常用的外治措施之一。

​我的朋友徐立军先生,出身中医世家,是徐氏痹症外敷疗法第三代传承人,以“一贴见效”治疗骨质增生的神奇“绝技”,解决了众多患者的病痛,被家乡父老亲切地称为“徐一贴”。也因此,他成为连云港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十次代表,中国名医论坛第四、五、六界代表,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氏痹症外敷疗法”项目代表性、优秀传承人,市十佳技艺传承之星入选人才。关于立军兄的妙手回春之术,我市一位音乐家的母亲有亲身体会:本来,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家一向身体健康,自己洗衣做饭,行走自如,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强。但是前年3月,老人突然腰疼剧烈,无法站立,即卧床静养,依然痛苦万分。那位音乐家是有名的孝子,立刻带着老母亲到各大医院进行检查,最后的结论是:腰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于是医生告知音乐家:要想解除病患,激进的方案是手术,但是由于患者年纪大,疗效不敢保证。当然,也可以采取保守治疗,那就是长期坚持打针吃药。但是,生活质量可就大大降低了。音乐家思考再三,不敢大意,只好先采用保守疗法。如此这般,打针吃药近一个月,却仅仅是减轻了病痛之苦,想要下床自由行动那是难上加难!这,令病床之上的老人非常苦恼。后来,有朋友向音乐家推荐了“徐一”。音乐家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请到了立军前往家中诊治。“这一贴还真是神奇,我母亲的腰居然不疼了!半年过去了,居然能够下地行走了,有时还能自己做早饭吃呢!”老人家痊愈后,音乐家每每以感激之心谈起此事,脸上总是溢满了幸福感、钦佩感!


我和这位音乐家是朋友,不过,我听他讲述这件事的时候,已经是在认识徐立军先生多年以后了。我还记得十余年前,我是通过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张文宝先生在一场作家的聚合上与立军兄初见。所以,我与立军兄之间,首先是“文友”关系。实际上,作为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会员和连云港市散文协会副秘书长,立军兄的散文语言平实,情感真挚,常似于不经意间打动读者,是文品如人品的精彩示范。今以《北戴河里“捞眼镜”》为例:


文章题目,已经比较吸引眼球,开篇首段,更是娓娓道来:


“俗话说得,大海针人们形容一件事情非常难办,用它来形容,几乎不可能实现。然而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只要你肯努力,不放弃,不抛弃,一切皆有可能。”


几句话,让人对于北戴河里“捞眼镜”的故事和“一切皆有可能”的结论,产生了无限好奇。接下来,作家回忆了2010年8月在北戴河管理中心参加第四期地方政协委员(干部)培训班时的两件事:学习之余,一是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委员义诊颈、腰椎增生。受到委员们的一致好评。也受到全国政协干部培训中心主任(北戴河管理局局长)乔梁的表扬,为连云港政协赢得了荣誉。二是与同学们一起到北戴河海浴场游泳。正是这个“二”,让这位作家、医生兼政协委员(干部)培训班学员,被海浪冲走了自己的眼镜。


“说心里话,不是在乎眼镜值几个钱,关键下午上课没眼镜可不行,现配也来不及啊!于是,顾不得狼狈不堪,连忙招呼同学们快来“架势”,请他们协助我‘捞眼镜’。”


这一段,作家的心理活动,非常真实,也非常生动。而接下来的描写,更加令人忍俊不禁:


“真是大海捞针。大家虽然各自努力,然而几分钟过去了,还是无功而返。正当大家基本失望的时候,有人提议,大家并排一起摸再试试。幸运的是,不多一会儿,而且非常巧合的是,眼镜被我自己捞到了。当我开心地喊到,眼镜捞到了,同学中没几个人敢相信。有的说,你就“吹吧”,当我高高举起眼镜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古人论文,常道“文似看山不喜平”。而立军兄笔下这捞眼镜的过程,既极尽曲折之致,更有“无巧不成书”之趣!特别是文章的结语:“事实证明,如果没有大家的支持与鼓励,恐怕这副眼镜会永远沉入海底了。通过在大海里捞眼镜这件事,也让我明白了团队的力量是巨大无比的。”熟悉立军兄的人观此语,如闻作家在生活中说家常话,诚所谓文如其人也!


夏日炎炎,于灯下小记徐立军先生的药膏、文章水平,于兄弟的温暖中,心生感动。因想起子夏之言:“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忽叹徐君立军兄之言行,正是如此也!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朱芸玫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