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码头上的足迹


(徐振庆)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是集体劳动制,大部分劳动力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长年在家种地,谁要是能在外边找一份工作,那可是非常荣光的事,青年小伙子要是参了军,就像高考状元一样,谁都羡慕。我上完初中回到家里就参加集体劳动了,由于身小力弱,在生产队参加劳动总是落后于人,遭人嘲笑,多数时候只能干点轻活,挣点微薄工分,能有一份工作是我梦里都在想的事。


1975年初秋,蓝蓝的天空分外晴朗,白云也绽放笑容,路旁、庭院高高的大树哥也在哗哗地鼓掌,风在悄悄地把喜讯传送。一天下午,二叔气喘吁吁地在农田里找到我,叫我快回家里收拾一下,明天一早和本村几个年轻小伙子去连云港码头工作,我听后半天没回过神来。这是真的吗?怎么来得这么突然,我高兴地拉住二叔的手,飞奔了起来。临行时,二叔嘱咐我要好好工作,多学点技术方面的东西,几个人要相互照顾好。车已经走得好远了,二叔还在向我们挥手。我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二叔的期望。


港口派来接我们的司机师傅熟练地驾驶着小客车,他一路和我们热情地聊天,介绍着连云港码头建设情况,我们就像去港口旅游参观一样,听得津津有味。原来,连云港港口建设已有悠久的历史,主要作业港区由马腰港区、庙岭港区、墟沟港区、旗台港区等组成,这些港区将规划建成运输组织管理、中转换装、装卸储存、多式联运、通信信息及生产生活服务等功能齐全的大型综合性港口。我们边听边向车外观看,各种车辆川流不息,火车鸣着响亮的笛声缓缓地驶进港口。港口码头上人来人往,机器轰鸣,碧海、天空亲切交汇,犹如一幅美丽的彩色画卷,壮观无比,我们几个人还没开始工作就像已经融入这火热的战场里,心情那个激动就别提了。


我们5人被分为两个行业工作,机修工作2人,港区管道工作3人,我在后者,我们3人被管道组领导安排在庙岭港区刚完工的一幢大楼一楼的一个房间里住下。刚刚完工的楼房水、电还没有接通,上班都是步行到码头工地。管道组领导热情地向工友们介绍了我们的情况,一阵掌声,我们的心暖了起来。


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港区供水管道坑的开挖、供水管道的铺设和管道设备的维修等,我们每天早出晚归,哪里方便就在哪里就餐。每月48元工资。供水管道需挖深80厘米、宽60厘米,港区地底下“乱石横空”,极其难挖。虽然没有定额要求,可小组长还是不断巡查质量和进度,给予我们指导和帮助,我们每天都满身的汗水、满腔的热情,其他工种的人打趣我们是“钻地虫”。我们完成的每一项工程都是优质的,多次受到领导表扬,我们铺设的管道还被评为最佳工程项目,上了指挥部宣传栏呢。工作越干越熟练,也找到了好多操作技巧。 一次一个徐州籍工友在铺设管道时不小心被钢管挤断了小腿,我们奋力救助,单位还安排我们给全体工友们讲管道铺设技巧,我们心里那是美滋滋的呢。港区码头到处都需要铺设管道,真是密如蛛网,我们的工作非常忙,没有星期天,没有休息日,只有整天干,整日奔,往返于港区码头各个角落。我们的手被铁锹、铁锨、铁锤等工具磨得血迹斑斑,脚也跑得老茧满满,由于我们吃苦耐劳、勤奋工作,我们3人得到了管道组领导的赞扬,一位被提升为带班组长,我也被任命为工地材料记录员。我牢记二叔的嘱咐,踏踏实实去工作,认认真真去做事,热爱每一份工作,这也是我以后在各个工作岗位上的座右铭。


40多年过去了,黄海之滨的连云港港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辉煌成就。再回到港区码头看看,那真是“海门回望千峰涌,港口雄开万里流”。我们的脚印也永久烙在那片熟悉的大地上了, 机修工作2人也早已在那里安家落户,成为工程师了。我们三人边听着今天港口人的介绍,边看着那繁荣美丽的港口码头,那一艘艘巨轮像海燕一样穿梭于壮观的码头,美丽的西大堤像一条巨龙生机盎然。连云港港正式迈入国际深水大港之列,还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建立通航关系,辟有至欧洲、美洲、中东、东北亚、东南亚等集装箱和货运班轮航线40多条,并开通了至韩国仁川、平泽两条大型客箱班轮航线。如今,黄海之滨的连云港港就像镶嵌在祖国沿海脐部的璀璨明珠。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