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情深浓似酒———王军先两首近作赏析
作者:田隆
今天上午,有幸拜读王军先刊登于《扬子江诗刊》今年第四期上的两首佳作,如同心灵之泉被温柔唤醒,眼前豁然开朗。这两首诗,以细腻温婉的笔触,勾勒出对故乡的深情回望与自然之美的颂歌,深刻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对生活的深刻体悟。
《对故乡的诠释》,情感真挚,引人共鸣。诗中通过“偏僻的村庄”“奉若神明”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诗人将故乡视为灵魂的栖息地,这种情感的抒发真挚而动人,迅速引起了我的共鸣。我读到此,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诗人描写的故乡也正是我故乡的模样,诗人的乡愁也正是我的乡愁,诗人的思念也正是我的思念。如同一首悠扬的乐曲,轻轻拨动我的心弦。
生动的细节描写、强烈的画面感,令我浮想联翩。“山上的青松已高过山顶”“那些熟悉的风,还有亲人的笑声/此刻,就在山坡上盘旋”等诗句,诗人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描绘,构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温情与回忆的故乡,不由自主地沉醉于浓浓的乡愁中。
主题深刻、寓意丰富,是这首诗的又一特点。诗人不仅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更通过“那些亲人/那些在我生命中定格的亲人/是故乡能够时刻保鲜的/唯一理由”等诗句,揭示了故乡之所以让人魂牵梦萦,是因为那里有我们最重要的亲人、最珍贵的回忆。这种深刻的主题寓意,使得整首诗具有丰富的内涵,充满哲理与温情,令人回味无穷,不禁发出一声赞叹:真是故土情深浓似酒啊!
有一次,我跟王军先感慨:“唉,真的老了,总是写回忆过去的文章。”他回答了一句语录般经典的话:“文学就是回忆。”前天,我将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心中的痛》发给他,并感叹写怀念母亲一文时几次落泪,心中隐隐作痛。他回复:“内心最疼痛的地方,是用来怀念母亲的。”我从心底里钦佩且感叹:有思想的作家,对文学的理解能够高屋建瓴、一语中的,既充满哲理又接地气,有高度、有宽度、有深度,更有温度!
如果说《对故乡的诠释》是情感的细腻抒发,那么《绿水与青山》则是对自然之美的歌颂。诗人以秋天为背景,通过“掠过水面的飞鸟”“流淌着芳香的河流”“群山环抱,秋风劲吹”等生动形象的描绘,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再现,更是诗人内心情感与自然景象的完美融合。
在赞美自然之美的同时,诗人也巧妙地融入自己的情感。如“在这个秋天,能让我记住的就是这青山和绿水”等,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这种情感的抒发自然而流畅,与诗中的自然景象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
尤为令人深思的是,诗中的“这个季节最美的风景正列队而来/这金山银山也正列队而来”等句,不仅赞美了自然之美,更寓意着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与人类的宝贵财富之源,是诗人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解读。这种深远的寓意让读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不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
我有个习惯,好的文章读两遍。当我再次细细品读王军先的两首诗时,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穿越至那深情厚谊与壮丽自然交织的诗意世界。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心灵的触碰,每一次诵读,都是情感的共鸣。
我沉浸在《对故乡的诠释》的温柔乡愁中,那些文字如同细密的雨丝,轻轻拂过心田,唤醒了深藏的记忆。为了让这份情感更鲜活,我邀请我的孙女雨娴和孙儿云海,用他们那清脆悦耳、标准流畅的普通话,为这首诗赋予了新的生命。他们的声音,如同山间清泉,与诗中的意境相得益彰,让那份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更浓厚而深远。
而当他们转而诵读《绿水与青山》时,我仿佛随着他们的声音,一同漫步于那片被秋意染遍的山水之间。绿水悠悠、青山叠翠,飞鸟掠过水面,秋风轻拂山林,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而美好。眼前浮现的是我的故乡,一个依山傍水的秀丽小山村———云门寺。孩子们的朗诵,为这幅自然画卷增添了几分纯真的色彩,让那份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更加真挚而动人。
这一刻,我深刻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艺术,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心灵的交流。王军先的这两首诗,正是通过其深情而细腻的笔触,将我们带入了一个个充满情感与画面的世界,让我们在品味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在共鸣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连读两遍之后,我更加确信,好的诗歌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它们如同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又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的心灵之路。王军先的这两首诗,无疑就是这样的佳作。它们不仅让我感受到诗歌的韵味悠长,更在我心灵深处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诗人的诗,让我这个本不爱诗的人爱上了诗歌。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朱芸玫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