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庞涛
“小时候,一家炸鱼丸,满庄闻到香。那香味冲出窗外,飘向村庄,飘向岁月深处,积淀成日后的回味和怀念。”这是马永娟在《马鲛鱼丸香满庄》一文中对家乡美食的一段追述,也是烙在她灵魂深处的记忆。尚未开吃就已垂涎欲滴,香飘八方。马永娟的新书《我把故乡送给你》就是这种风格、这种感觉,用生花妙笔呈现出一个别样的故乡。这本书是继《为自己点支烟》《如是藤花落》《旗袍女人》《林间物语》之后她的又一力作。捧读时,你需要听觉、味觉、视觉,甚至第六感火力全开,在一篇篇美文的背后,发现这是写满神话传说的在海一方,也是人文荟萃、古韵悠悠的神奇地方。
因为热爱,所以刻骨铭心。名胜古迹是故乡的图腾,不仅隐匿在山水丽景之间,也穿越轰鸣而过的匆匆时光。作者笔下的乡情、乡景、乡俗、乡意,纵横捭阖,奔腾跳跃于历史的长河,那些名山秀水、茂林修竹、海浪沙滩、神话传说,无不沉浮着一方水土的命运沧桑,成为后人仰视与传承的根系。作者书写故乡,并不是单一地描绘,而是习惯于把读者领进历史的隧道去探秘,甚至让你去寻找这些景致背后的故事与成因。让人身临其境,读着读着就成了古人,就把身心完全融入景观之中。如《讲古讲古》一文,写尽了故乡家园和先祖的文化踪迹,从洪荒年代到旧石器时代,从将军崖的“东方天书”到近代名著《西游记》《镜花缘》,揭示着“一切都会由现实变成记忆,变成古”的哲学规律。正是这种认知和审美,那“大伊山石棺”“岩画上的木船”“将军崖岩画”“藤花落古城”“徐福东渡”“汉东海孝妇祠”“石棚山读石”“孔子望海”“云龙涧”“苏马湾”以及“塔山古道”等景观,作者都把它们浓缩在历史的传说里,雕刻在沧海桑田的海侵石上,并赋予其生生不息的思想,按照历史的逻辑和节奏,解读这里曾经萌生和演绎的文明。即便一棵千年的银杏树,在赏析古朴、灵秀、安静、从容的壮美时,还能顿悟那沉淀在庞大的根系中的神奇之道。
故乡是有个性的,在每个人心中都是独一无二的,散发着“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独具魅力。她在《波涛晒雪》一文中写道:“一粒盐,由波涛晒成雪,让人们可以想起人类与大海的血缘关系”;又用一杯“猴乡红”云雾茶,牵动了乡土情怀,还亮出了《西游记》品牌。在一系列对民间文化和非遗的描写中,为远方游子找回安抚心灵的一条捷径。从东海桃林酒、汪恕有滴醋中,你能感受到“这里每一株谷物的天籁回响”。同时,作者对面塑、淮海戏、海州五大宫调、剪纸、黑陶艺术、锻铜、水晶、钉船、织网、老虎鞋等民间艺术进行系统考证、精雕细琢,不仅展示了浓郁的风土人情,而且汲取了匠人的创新精神,使之成为港城人难以割舍的意蕴和怀想。
“潮声偏惧初来客,海味唯甘久住人。”记忆也是有味觉的。作者笔下的故乡是大海天然无私的馈赠,是可以放在大海螺里听的,也可以拿着蟹腿品,独享那种“持蟹更喜桂阴凉”“桂霭桐阴坐举觞”的一种吃蟹风雅。作为一个海边人,她血液里始终流淌着一片海,还有伴着“潮水响”飘来的阵阵海鲜况味。这里有“蟹过无味”“十月沙光赛羊汤”、滑润柔软的“西施舌”“天下第一鲜”的花蚬、鲜美的“虾皮点清浆”、满载温情的“海蛎猫儿饺子”、“好客的小鱼锅贴”、引诱味蕾的“蟹渣酱”、富有牺牲精神的“望潮”、蠢蠢欲动的“糟泥螺”……这些独特的味道记忆,牵动着一幕幕挥之不去的场景,缠绕着点滴情怀,飘荡着缕缕乡愁。在回味那股清新与鲜咸的海味时,我也不自觉地学会了各类海鲜的烹饪技巧。
“一年风物,三千霜雪,舒卷几多感慨。”人生如浮光掠影,一去不复返。“问镜里,青春何在。”故乡最易动情的是风物民俗,那里有走不出的儿时梦想,有一生走不出的魂牵。钻进樱桃谷,攀着樱桃树吃樱桃,又是多么朴实而又奢华的享受!无论隔着多少年,每每想起爆米花、听广播喇叭、看露天电影、赶会、吹糖人、采荠菜、捋槐花、收麦、吃流水席等习俗趣事,记忆的闸门就会被打开,心中便有缕缕春风吹来。虽然有一些东西会被时光淘汰或掩埋,但它们早已化为一座城市的古老符号,在岁月的长河里,“它会以最执拗的姿态,与滴水穿石的时间抗衡。”或许,这就是作者送给我们最美的故乡。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朱芸玫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