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庞涛
经不住媒体传播的诱惑力,我也网购了一本作家李娟的《我的阿勒泰》,一则学习李娟的散文写作特色,二则探求为何一本散文集能带动一股全国旅游热。一口气读下来,不得不说,李娟的散文写得清新隽永、赏心悦目,美不胜收。沉浸式地阅读,如同跟随作者奔驰转战新疆阿尔泰的山山水水,一起观看那无际的草原、漫天的冰雪、浪漫的篝火、朴实的牧人、传奇的木耳,还有那难忘的经历、苦涩的蹉跎。正如作者在“四版自序”中所说:“我坦然于自己记录的真实经历与真实情感,却没意识到记录时的选择与回避。”也许就是这种原生态的描写与坦诚,让读者看到了一位“任性、光明、从容、欢乐”的姑娘,并对她的故事充满好奇神往。而在这些美好又透彻的感悟背后,我们发现了一种真实的力量。
李娟笔下的阿尔泰,有着一种纯净的大自然之美。作者眼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全是耳闻目睹的真实再现,你找不出一丝刀砍斧凿的加工痕迹。让人如临其境、可触可感。读者已不仅仅是听她说,而是融入和共鸣。写戈壁滩的树:“不久后,果然就看到了树。已经走了那么远的空无一物的荒野,突然看到树,真是难以言喻的感觉”;写河滩的卵石:“总会时不时发现花纹美丽或奇形怪状的卵石”“五色晶莹地盛了好几只玻璃瓶。瓶子里注满水,说不出的明亮美丽”。写云,写出了云的千姿百态,淋漓尽致,有孤云、阴云、雨云、风云,鱼鳞般的流云、摄人魂魄的白云……作者躺在草地上一边睡觉,一边欣赏“万花筒”式的云,是何等的惬意和陶醉。“那些云,大小相似,形状几乎一致,都很薄,很淡,满天都是……这样的云,哪能简单地说是‘停’在天空的,而是‘吻’在天空的呀。”这种奇观异景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
在烟火气里寻找生活的真谛。李娟的阿尔泰经历,全是平平常常的生活的琐碎,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大悲大喜的巧遇。她用耐心和坚忍记载着寂寞岁月里的点点滴滴。在喧哗浮躁的社会背景下,让人们走进一片圣洁的净土,耳目一新,又能从贫穷、艰难、无力的境遇里,发现快乐、希望和信心。她的“属于我的马”“‘小鸟’牌香烟”“打电话”“我们这里的澡堂”“我家过去年代的一只猫”“乡村舞会”“巴哈提家的小儿子”“要是在喀吾图生病了的话”,等等,都是生活中的简单细微之事,而对于李娟和她的家人来说,又是每天绕不开的大事,关联着生计,也带给她们喜怒哀乐。即便是“散步”“放烟花”和外婆的“恶作剧”,在作者的笔下都那么生动可亲,让人回味无穷。事实上,也正是这些“看似随意、没完没了地铺陈各种记忆里的细节”,才让读者产生最珍贵最难忘的不舍。
“有一种坚强叫守望”。要说《我的阿尔泰》最令我迷恋的地方,还不是上述那些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亲切的动人故事,而是李娟在少女时期,陪同家人辗转在阿尔泰深山中,与游牧的哈萨克牧人为邻,在面对一个又一个困境所展示出的坚强和信念。三代人,三个女人,一个小商店,就这么风里来雨里去,一次次无奈地转场,一次次面对生意做不下去的挑战,一次次面对狂风暴雨流离失所,她们并未对“一家三口被扔在暮色中的荒野沼泽中”“全家人半夜爬起来跑出去追屋顶”“帐篷四处漏雨”“深夜温度降到零摄氏度”等耿耿于怀,属于她们的只有淡然地接受和面对,只有竭尽全力去改变,留在她们脸上的是第二天清晨依旧会送给客人的微笑,还有关心深夜冒雨行走牧人的心地善良。她们已习惯了各类凄风苦雨的来临,当一觉醒来,又能感慨“因为总算确认了世界仍是如此的,它到底还是没有把我们怎么样呀”,这是何等的格局和心态。真是应了“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的箴言。《木耳》堪称一篇微型报告文学,这是李娟一家一段含辛茹苦的创业史,从无到有,从低价到高价,从独家经营到蜂拥而上,再到“再也没有木耳了”,她们毅然放下“加以它的沉重愿望”。于是,“我们的杂货店又轻飘飘地搬到山上。对来店里买东西的牧人们,我们还是报以微笑。”生活改变了作者的认知,在一次次挑战中学会了应对和守望。
作家李娟的情感是丰富和真诚的,温暖着每一位读者,她的每篇作品都让人们读出了美好和光亮,并对未来充满向往。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朱芸玫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