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杨
光阴的大戏唱至农历八月,暑气渐渐隐退。
此时的天空,真是美到了语言不及之境。那种辽阔与高远,那种澄澈与明净,是写不尽的诗歌来源。
我不由得忆起少年时的乡村生活。农历八月一到,村庄就沐在静好安详的氛围里,因为这个时候,麦子归仓,稻菽成浪,一年的庄稼收成已然在心里有了七七八八,只等着收获时节和中秋佳节携手而至。
所以,在春、夏两季只顾着埋首于阡陌间辛勤劳作的农人,终于可以安闲一点,直起腰来舒展筋骨,也放松神经,仰面看一看天空。天空有什么呢?云!农谚里说,“七月八月看巧云”。你看,一个巧字,就把云给描摹得活泼而灵动,眼前仿佛闪过儿童单纯可爱的神情。
这时候的云,确实是巧的。
巧在轻盈。它们如白色棉絮悬浮于瓦蓝晴空里,轻得不需要风吹就在空中飘来荡去,轻得宛如一场转瞬即醒的小小梦境。就是生活再困顿内心再慌乱的人,如果这时能花点时间,衔一根草,抬头看云,用不了多久,也许眼睛和心里都会开阔很多,诚觉人生中的很多执着和纠结是可以轻轻放下的。
巧在变化。我觉得农历八月的天空,是最天然的课本,适合奶奶外婆们用来教育孙辈,那些造型各异的云朵,像奔马、像憨猪、像泼猴、像脱兔……像每一个我们遇见过的、想象到的动物。而在晨昏之间,云朵也是不一样的,早晨,云也像刚睡醒一样,懒懒散散的,这里一朵,那里一缕,想飘在哪里就飘到哪里,等到了傍晚,云仿佛也累了一天了,紧紧地靠在一起,在西天铺陈出灿烂绵长的晚霞,以这样恢宏的气势礼送太阳落山。
巧在诗意。天高云淡的时刻,人也会变得恬静起来。那一朵朵白云,就像是秋天寄给人间的一封封信笺,提醒人们经历过春的希望、夏的坚忍,在秋天理应调整出豁达乐观的心境,去面对即将到来的寒冬。因此,自古以来,秋天很容易“便引诗情到碧霄”,而在那么多诗歌名篇里,无数朵云成了托物言志的载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是陶渊明的悠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李白的豪情,“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王维的豁达……
这么说来,八月的云,既是上苍赐予人间一场众生免费的视觉盛宴,也是一堂关于生活、励志、取舍的哲学课程,可以悦目,可以怡心,可以脱俗,可以疗苦。
我也是直到高中,才从地理课本中知道,秋天之所以有好看的云,是因为经过夏天的漫长积累,地面温度高,导致大量的水汽蒸腾,从而在天上形成各式各样的云。这意味着,一旦秋天走向深处,地面温度下降了,这一年也就很难再有那么好看的云天了。
这些云上的日子具体是到什么时候结束的呢?老人们说是在寒露这个节气来临之时。这样的说法对幼时的我来说过于抽象。我只知道,每当我仰面看到大雁南飞时,那些美丽的、轻盈的云朵就慢慢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常常是凝重的、铅灰色的厚厚云层。
那些大雁排成“人”字形或者“一”字形,交替领航的头雁依靠强壮的翅膀,劈开气流,大声鸣叫,引领雁阵飞向南方。由这样勇敢、决绝、悲壮的物种一点一点地衔走白云,我觉得真是再合适不过。因为,大雁在明年还会回来,而秋日巧云,也会回来。
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很多很多年前,在一个深秋的稻草垛上,一个清瘦少年偷偷读完的金庸《神雕侠侣》的最后一句话:“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聚,散了又散,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朱芸玫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