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龚浔泽:室外看黑白电视

作者 :龚浔泽


       20世纪80年代初,我家西边不远处开了一家小修理铺,主要修收音机,也带着修电视机。那里有台旧的9英寸黑白电视机。当时的生产队里还没有电视机,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电视机,觉得很新奇。


  开修理铺的是一个年轻的叔叔,来自东面的村里。对于周围的村民特别是孩子来说,这个修理铺尤其是这台电视机,为他们带来了娱乐方式的历史性提升。


  修理铺迎路朝南有一扇门和一扇窗户板可以拆卸的木窗户,门供人进出,窗户1米来高,窗内紧挨的是一个与窗户下框差不多一样高的长条桌,相当于一个柜台。夏天的黄昏,只要不下雨,他都会把那台旧电视机从屋内摆到窗户边的桌台上,屏幕对外,插上电源,调好天线,打开电视机,播放节目。


  周围的村民特别是孩子们很兴奋,有的吃过晚饭洗澡后,早早就过来等了,更多的人是听到电视机打开后,一手提着小板凳,一手扇着蒲扇,循声而来。修理铺门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地,大家按着自己的喜好和剩下的空间,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坐好。广告时间,大家交头接耳、拉起家常,一旦进入电视剧画面,大家便自觉压低声音直至只剩电视的声音。对于村民来说,这既是乘凉,也是娱乐,还是欢聚交流。相比很多天才能轮到一次的露天电影,只要自己愿意,天天都能过来看电视。


  早一点的时候电视只能清楚地收到省台一个频道。除了需要经常调整电视机自带的天线外,店主还用竹竿绑了一个自制的天线,架设在店铺边的树上,当电视画面不清楚或者出现较大的雪花时,就不停地转动竹竿,多少能有所改善,但即便如此,收视效果也不可能达到最佳。有的时候电视不清楚,拍一拍电视机,也可以稳定一下画面。


  修理铺每晚放电视,在宣传了店铺的同时,客观上也给村民进行了电视的扫盲,并且带动了电视机的销售。


  半年之后,庄北的姑姑家盖了新瓦房,买了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相比修理铺前电视机小又旧并且人又多的荧屏体验,我们经常舍近求远去庄北姑姑家看电视。再后来,我们家也盖了瓦房,同时添了一台黑白电视机,这是一台12英寸的,我还记得是熊猫牌的。从此之后,看电视成为家里人主要的休闲方式,也让我们通过电视了解到了许多书本和课堂无法学到的知识。


  我家有了电视后,村里很多人家也都有了电视,到修理铺看电视的人越来越少,但店主却越来越忙,修理铺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因为他服务的对象越来越多了,修电视机成了他的主体营生。


  农村电力原本就不稳定、不富足,跳闸、停电是常事。电视逐渐普及后,由于电力紧张所以经常拉闸限电,室外看电视的现象也并未因此结束。


  盛夏时节的晚上,村民原本就有乘凉的习惯,不停电时也会四处溜达。有的时候,本组停了电,几百米外的组还有电,经常三五成群就溜达到了有电的组,到了正在放电视的村民家,顺便去看个电视剧。


  我们家在公路边上,刚好新买了电视机,虽然尺寸比较小,但那个时候近视的村民很少,孩子近视率也不高,没有听谁抱怨过电视小,看不清。因为停电溜达过来的南面村组村民们,到了没有停电的我们这里,有的去了修理铺门口看电视,熟悉的就直接来我家看电视。


  一般情况下,我们家电视机都会放在堂屋的柜子上。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到堂屋里看,待挤进来的人越来越多,父亲会直接把电视机搬到院子里,放在墙边的一个小桌子上,拉上一个接线板。看电视的人经常挤满了院子,有的时候院门外都站了不少人。


  90年代以后,农电供应逐步稳定,农户家的黑白电视机逐步更新为彩色电视机,很少再看到把电视机搬到院子里看的现象了。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朱芸玫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