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建春
母亲已经好久没回老家了。国庆假期,我陪着80多岁的她,驱车回老家连岛看看。当车从墟沟的黄石嘴驶上拦海大堤时,母亲看着宽阔平坦的大堤,又望望堤外的大海,不禁感慨道:“过去说隔海千里远,现在是大海变通途。做梦也想不到连岛会有今天的变化!”是啊,这条中国最长的拦海大堤,让连岛的交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母亲讲起了60年前,她嫁入连岛的往事。当年外公在岛上补网谋生,作为外乡人的他看中了父亲的忠厚勤劳,就促成了父母这桩跨海姻缘。那时岛上的交通非常落后,只有几条坑坑洼洼的山路,出岛进岛只能坐船。听母亲说,那年秋天的农历九月十六,父亲带着一班人,天刚蒙蒙亮,就踏上了生产队的一艘木船。那时的船,靠帆航行,速度很慢,早走是为了赶水路。两个多钟头“漂洋过海”,船终于抵达了海头湾。一个箱子、一个柜子、两把水壶、两床被子,这就是母亲当年简朴的嫁妆。父亲搀着母亲,走过晃晃悠悠的跳板,母亲的心,也紧张得晃晃悠悠。众人随后一起欢天喜地,热热闹闹地上了船。鞭炮声中,帆船渐渐驶离了岸边。当船航行到大海深处时,海风渐渐大了起来,此时的帆船,就像喝多了酒的醉汉,耍起了酒疯,剧烈地颠簸摇晃。从未坐过船的母亲,哪见过这情形?她紧张得脸色发白,手心出汗,晕船厉害时,甚至把苦胆汁都吐了出来……
母亲的讲述,让我又想起了1992年5月8日我结婚的情景。大学毕业后,我在城里工作,单位还分了两室一厅的婚房。本打算请老家的亲戚到新浦来喝喜酒,但考虑到他们要走山路,又要坐船,还得挤公交,非常不方便。最后还是决定我和妻子回连岛,中午设宴招待家里的亲戚。那天,我和当年的父亲一样,起得很早,带着一帮迎亲的兄弟,先去接新娘,然后再坐上面包车赶往港口。车到港口,一路带小跑,去赶9点的渡船。如果赶不上,那下一班次的船便是11点的,下船再走到家,就快中午1点了。估计喜宴上的黄花菜都凉了。所以无论如何,必须得赶上9点的渡船。谢天谢地,我们刚跑上船。船就开了。如果再迟一分钟,恐怕只能“望洋兴叹”了。下了船,还有十几里坑洼不平的山路在等着我们“长途跋涉”呢。当年三叔曾想找关系,让驻岛部队的军用卡车到码头接我们,母亲听后连连摆手。岛上山路又窄又陡,母亲担心不安全。有一年,曾发生过汽车送菜上岛,由于路况不好,导致车翻人亡的惨剧。母亲说:“还是让孩子们走吧,累就累点,但大喜的日子心里踏实!”走了一个半小时,我们才到家。午宴后,又要急着赶5点的末班船出岛,因为晚上还要在城里设宴,招待同事和朋友。那天帮我迎亲的两个兄弟开玩笑地说:“哥们,没想到岛上交通这么落后,我一年也没走过今天一天这么多的路!”我这个新郎官,那天也足足走了30多里路,新穿的皮鞋,硬生生地把我的脚后跟磨出了血。妻子多亏换了双平底鞋,她说我们结婚那天就像行军打仗。
2022年10月30日,儿子东阳的婚礼在云台宾馆举行。此时家乡的西大堤已建成通行二十多年了,连岛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看着平坦宽阔的环岛公路,再也不用担忧出行困难了。许多亲戚驾着私家车,驶过西大堤直奔新浦,高高兴兴地来参加孩子的婚宴。
一条长长的大堤,折射出家乡的变化,连接着百姓的幸福。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朱芸玫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