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琪
微凉的秋意,轻柔地婆娑在故乡这片丰沃的田野上,清雅地吟唱着疏朗、悠长的欢曲。秋园的翠绿与金黄悄然交融,好一派幽静、祥和的景象。
我不明白,欧阳修为什么在《秋声赋》里,把秋天描述得那么萧索凄凉。或许,与他彼时的境遇有关?
而此刻我们的心绪,是如此美好。应市海洋文化研究会会长何庆武之邀,我和几位文友,在这美好的时节,来到何庆武一手创办的板浦名士吴振勃纪念馆,一同追寻千年名镇的厚重底蕴,领略灿若星辰的文士风流……
吴振勃纪念馆建在古镇空心街上的吴巷内,是何庆武祖宅的一座小四合院。进得院内,见一座古廊亭卓然而立。庆武有些感动地向大家介绍,廊亭是杭州知名实业家、收藏家张龙权先生无偿捐赠的。龙权先生在一次拍卖会上,以10多万元的价格购得。原本他想装置于自己的宅院,以便“端茶品四季,释卷思流年”。在2016年杭州的一次聚会上,两人一见如故,聊得十分投缘。张龙权被何庆武出资并拿出祖宅创建纪念馆的善举感动,当即决定将廊亭捐赠给何庆武。庆武得之,颇为感动,随即将其运回来。
我们细观廊亭,但见皆珍贵材木所构造,虽不是很大,然江南风韵弥漫其间。亭栏错落有致,布局精当;飞檐优美舒展,似云燕展翅翱翔。端坐品茶,浮想联翩:氤氲的江南水乡,垂柳依依;小桥环绕,雨巷深深,悠扬的评弹丝竹袅袅飘逸……
我想,这廊亭的设置,正契合了祖籍南方安徽歙县的文化名士吴振勃,在江南源远流长的文墨河流中,饱浸气度。一旦融入板浦这方千年文脉之地,便涌动、勃发,一泻岁月之悠远。
走进馆内,一方方悬挂的展板,隽秀的字迹与流年的图片,清晰地承载着板浦名士吴振勃在这块土地上留下的翰墨浓香;一排排橱窗,陈列着吴振勃读过的书与用过的笔墨纸砚;几十块珍贵的印章料石,篆刻着他的经典诗文。几个展厅内,都挂满当代知名学者与艺术家书写的楹联作品。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吴振勃敬仰的一代宗师魏源、凌廷堪的浩繁卷帙,收藏众多且完好,足见何庆武是多么用心。
吴振勃天资聪颖,弱冠即工诗善书,甚为时人称道。他少小便青灯苦读,一直孜孜不倦,后以岁贡生候选儒学训导。迁入海州板浦空心街吴巷后,依然践履笃实。他体恤贫民,待人诚挚,常言“能言百事不如能行一事。待贵而扬亲于身后,不如随时之量力薄助”。他撰写的《经学考源》《春秋分类纪事》《音学考源》《先正言行录》以及《筠斋文稿》等,洋洋大观,令人仰望、神往!清代大儒魏源称其“皆自抒所见,决择精审为实事求是之学”,极为精当。
自板浦才子李汝珍问世奇书《镜花缘》之后,板浦这一名镇愈加蜚声四海。我常想,这方风水宝地之所以繁荣富庶,很大一个原因,是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人文洇染。“鱼盐之利”取之于大海,地处海边一隅的板浦,自然从中获利。板浦的存在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而造就,因海水后退、海滩淤积,为板浦送来无数土地,这些都使产盐业兴旺起来。朝廷将产盐重心向淮北倾斜,使板浦盐业发展壮大,并在这里设置“运盐使司”这一官方机构。
自此很长一段时间,清政府不断派遣德才兼备的官吏陶澍、魏源等在此任盐官;大儒凌廷堪等亦被吸引至此,培育了李汝珍、吴振勃、许乔林等一批杰出人才。
我拜读过吴振勃的诗集《筠斋诗录》,他对古海州的诗意描摹,深情而绵长。在《登云台绝顶》中诗人吟咏:“振屐苍梧第一峰,八方晓色正溟濛。山横泰岱浮云外,日拥扶桑大海东……”我想彼时,吴振勃一定在云雾缭绕的拂晓,登临云台峰巅,遥想巍峨泰山隐现云外,大海东边是扶桑之地。他的心绪一定是旷达、悠远的,往事涌上心头,借这云台山水抒发情怀。
我对他的《游法起寺》一诗,印象尤为深刻。诗人吟道:“泠泠清梵出禅宫,有客来探物外踪。落日空山盘鹳鹤,秋风古殿倚杉松;诸天花散兰台雨,午夜鲸鸣石室钟。未厌此间成信宿,乘闲徧蹑白云峰。”在一个秋日的黄昏,吴振勃凝眸名禅法起寺,只听空寂的梵音飘来,顿感神思已脱离凡尘。在神鸟飞旋的悟空,苍松倚拥的殿堂,诗人仿佛沐浴仙境兰台花雨,夜阑中聆听神鲸唤响古钟。他真想在此多多停留,怡然走遍云台山水。我想,这无疑是吴振勃的一种境界,一种情怀,一种欲脱离风尘,一心追求书卷、学养的向往。此时的法起寺,只是诗中的一个意象,诗人借物抒情,表达了自己浓烈的人生追求。
就要离开纪念馆,我们与创建者何庆武依依道别。他诚恳地邀约各位再来,我们何尝不是此意?在板浦这块沃土上,众多大儒沁洇的文化底蕴,总是给人一种洗礼,一种心灵上的濡染。我想,这不正是何庆武倾情创建吴振勃纪念馆的初衷吗?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朱芸玫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