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善同
作者:董自伦
在港城,有位在书法作品上落款“单雨人”的先生。问及因何唤此笔名,先生告之,“善同,善同,善与人同之寓意谐音——单雨人也。”
先生善同,姓王。为人幽默豪放,兴趣爱好广泛。其对书法情有独钟,作品飘洒俊逸清新,曾跨进全国省市书展的门槛,且屡屡获奖,赢得了几多喝彩声。
然而,就先生艺术造诣而语,真正为港城留下文化印记的,当属是他的曲艺。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王善同先生任市戏曲家、曲艺杂技家协会主席、市工人文化宫副主任,我在市文化局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业务上多有交叉与合作。对先生的曲艺人生可谓了如指掌。
先生惜才,难能可贵。任主席期间,他不拘一格选荐曲艺人才,将从戎转业擅长创作相声的贺维国、表演山东快书的邓合义,从市京剧团转岗的盖振华和从乡间走来的魔术师汪奇魔等纳入主席团,形成一个强有力领导团队;吸纳的理事亦各有千秋,如后来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被誉为“快板大王”的赵福忠,应聘连云港电视台方言节目《在你身边》主持人、被誉为“港城方言第一声”的张继平,等等,不一而足。致力于曲艺创作的我,亦得其垂爱,刚从省府求学归来,即被推举为市曲艺杂技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以至后来继任市曲艺杂技家协会主席,其中无不凝聚着先生的良苦用心。
作者董自伦与王善同和相声艺术家马季合影
耕耘于底层的曲艺人,欲问鼎中曲协主办的独家全国性曲艺月刊《曲艺》杂志,难度不言而喻。先生作为港城曲艺的奠基者,甘为基层作者当好铺路石。1999年国庆前夕,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举办“庆国庆.迎回归”曲艺小品大赛,先生牵头承办这一活动,赛事结束后,当即与《曲艺》杂志编辑联系,在12月号推出“连云港市曲艺小品大赛获奖作品选”专辑,刊出山东快书《巧捉烟贩》《一百零八将》、快板书《百里追车》、相声《家乡赞》《狗的学问》《陇兰新歌》等6篇作品;同时发表我撰写的曲艺大赛消息。一次性能在《曲艺》杂志刊登这么多新作,无疑是港城曲艺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002年,先生再度发力,动员港城曲艺同仁拿出新作,并亲自到我办公室,商量组稿事宜,审看我创作的山东快书《告别“一三五”》,说是很有乡土气息;还让我修改许家昌、孙书芳创作的苏北琴书《闯关》。经过精心组织,最终在这年3月号《曲艺》杂志推出“连云港市曲艺作品专辑”,刊登小品《共建新曲》、山东快书《夜擒“闹海龙”》、快板书《碗》《亲情服务暖人心》《“电子脑袋”智擒“秃脑壳”》等8篇作品。一个地级市,连发两个专辑、十几件作品,这在全国曲艺界绝无仅有。
先生孜孜以求提携后人。说相声是其拿手好戏,记得2001年丹桂飘香的当口,港务局职工艺术团相声新秀宋卫国、刘云排练《同桌的你》,他应工会贺主席邀请,不辞辛劳,约我一起乘车从新浦赶到连云区港务局工人俱乐部,耐心细致为两位演员说戏,从“抖包袱”“一抖三翻”等视角,手把手传授技艺,使他们受益匪浅。
“送欢笑”下基层,是曲艺工作者的宗旨所在。先生不忘初心,积极组织策划“送欢笑”走进灌南等活动。在灌南县敬老院,他还现场挥毫泼墨,给老人呈上书法作品,送去祝福。2012年,省市曲艺家协会“送欢笑”走进东海县,吕少明老师的相声需要一搭档"捧活",点名非要先生上阵。“救场如救火”,先生虽觉久离舞台,精气神差些,要对观众负责,依旧慨然应允。果然,少明与他对活,仅过一遍,晚上演出时就顺顺当当,在一片笑声和掌声中结束。省文联一位负责人在演出后对先生说:“没想到,你们对活儿竟然演得如此成功,不愧是老演员啊!”
曲艺创作是先生的一大特长。他创作的相声《谁不说俺家乡好》参加省北方片曲艺调演,荣获优秀奖;故事《十斤后腿骨》获省故事大赛优秀奖;山东快书《夜考书记》《雪映丹心》入选《江苏省优秀曲艺作品集》;山东快书《买车》在《曲艺》杂志上发表。论文《试论说唱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入选第二届中国说唱文艺研讨会,并作大会交流。文艺评论《一琴一鼓说风云》《前后月娥皆动人》等十余篇,在《工人日报》《江苏工运》以及《江苏戏剧》杂志发表。多年来,先生在全国省市刊物上发表曲艺作品、文艺评论文章百余篇,还编辑出版诗集《鸥翅上的旋律》《连云港导游》等书籍。
王善同与相声艺术家吕少明表演相声
收获多多,源于执着的追求。先生1944年出生,自小酷爱曲艺。早年,他家在南极路上开了一爿旅店,紧挨着南广场,逢年过节,广场是集会之地,来自全国各地的曲艺人便纷至沓来。讲评书的、说相声的、弹扬琴的、唱快书的,均汇聚于此。艺人们大多出身贫寒,住不起像样的旅店,只能在他家开的廉价旅店栖身,花钱不多,又能自己做饭吃,既方便又实惠。那时,先生还在读小学,除了在旅店看艺人排练,下课后就挤到广场上,挑个好地方,坐在那儿静候说书的开场。听着听着,就入了迷,常常忘掉回家吃饭,父母责怪是常有的事。就这样,他坚持多年,曲艺这颗种子,鬼使神差地在其心里生根发芽;随着岁月的更替,更是茁壮成长。
后来,学校里组织兴趣活动,可他家里买不起乐器,老师便说,你学山东快书吧,就两块铜板,既省钱又易学,于是,他就跟着老师学起山东快书。这一学就入了迷。
工作后,先生被分到学校做老师,可就是忘不掉快书,便又慕名跑到徐州,拜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刘立武为师,他是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快书泰斗高元钧的弟子,自然受益匪浅。有一次,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编导韩兰成老师来连演出,见面就喊先生“师哥”,很多人不解,先生说,“我们同出刘立武老师之门”。
之后,先生又结识了南京曲艺团团长张永熙老师。张老师不仅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更是一位说学逗唱无所不精的艺术大师。他与侯宝林在相声界有“南张北侯”之称。张老师向他传艺授课,将相声表演的技艺兜底奉出。告诉他"精气神要足",一上台就得精神饱满,气宇轩昂,目中无人而心中有观众,既把观众当上帝,又把观众当亲密无间的自家兄弟。从此,先生的相声表演如鱼得水。
先生在市歌舞团工作时,专搞曲艺创作和曲艺表演,上山下乡,深入海岛哨所。港城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美好的记忆,那一张张淳朴的面庞、一个个令人激动的场景,唤起他对艺术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一次,先生到连岛演出。所谓的舞台,其实就是一块平整的空地,装上一套扩音设备,点亮几盏马灯照明,观众们团团围坐。人虽多,但秩序挺好,几乎没有一个人来回走动,也没一个人大声说话,只管静静地看演出。开演了,先生台上演得卖力,台下看得带劲,渔民们使劲地鼓掌,间或还大声叫好,整个演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他刚说完相声下台,一位老渔民便走到面前,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攥着先生的手,话音略带颤抖地连声说:“谢谢啊,多年没看过这么好的戏了,今晚我请你吃饭!”布满褶皱的脸庞上荡漾着笑意。
先生为副研究馆员,长期在市工人文化宫任职,兼任职工艺术团团长。系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省曲艺家协会理事,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市七、八、九届政协委员。1992年被省总工会授予省职工文化先进工作者,1994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职工文化先进工作者,2002年被市政府表彰为市首届文学艺术奖成就奖。2022年8月13日,先生与世长辞,离开了他难舍难却的曲艺事业。
金菊吐蕊时节,正值先生八十诞辰之日,写下这段文字,既蕴感念之意,亦是希冀社会各界勿忘曾为繁荣港城文化毕生奋进的默默奉献者。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朱芸玫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