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市性竞赛活动须先审批,竞赛以及竞赛产生的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市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日前开始在北京市教委官网征求意见。《办法》规定,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市性竞赛活动将实行清单管理制度,清单每年动态调整一次,在市教委门户网站公布并印发给各区教育行政部门。
近期因多个获奖作品受质疑,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引发热议。鉴于此,教育部要求面向中小学生的竞赛要全面自查,坚决防止由家长或其他人代劳等参赛造假行为,并明确任何竞赛奖项均不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加分依据。这次北京通过地方立法,建立中小学生竞赛清单管理制度,并明确规定竞赛活动须先审批,竞赛以及竞赛产生的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显然更具可操作性。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暴露出来的问题,仅揭开了冰山一角,有关部门对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的管理,还存在不少短板。过去,一些培训机构受利益驱动,恣意夸大学科竞赛在升学中的作用,导致“学科竞赛热”失去了理性。2018年以来,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开展整治校外培训班行动,引发了一场学科竞赛“停赛”潮。
特别是2019年1月,教育部公示《2019年度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这份只包含了32项全国竞赛的“白名单”一经公布,就在中小学生竞赛圈和培训圈中引发“地震”。而曾在民间大名鼎鼎的中小学数学“四大杯赛”——“迎春杯”“希望杯”“华罗庚金杯”“走美杯”,三个已经停办,一个仅面向高中生。
不可否认,学科竞赛本来是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科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好经”,但在功利诱惑之下,却明显被主办单位、学校及家长念歪了。长期以来,以“奥数”为首的竞赛活动,慢慢变了味,沦为功利角逐场。学科竞赛本来就属于“小众运动”,却变成了“大众项目”。初、高中择校乱象,高考加分及保送制度,使很多学生参与“奥数”的功利性被强化,动机和行为被扭曲,违背了学科竞赛的初衷。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以规范“奥数”为突破口,采取叫停过多“奥数”竞赛、规范“奥数”培训、严禁“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等措施。同时,明确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严禁凭奥数成绩择校,规范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取消奥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国内获奖生保送大学的资格,等等。特别是,北京市明确反对并禁止在义务教育阶段举办任何形式的学科竞赛,曾先后果断叫停“迎春杯”等数学竞赛项目,并治理通过选拔学生,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各类培训机构。
学科竞赛的成绩不作为招生依据,让学科竞赛回归了兴趣本位。下一步,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更多体现公平正义的政策,引导和规范学科竞赛,朝着有利于教育事业、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竞赛管理政策的宣传,让中小学师生和家长充分了解掌握全国和本省份竞赛名单,引导中小学师生和家长主动抵制名单外的违规竞赛活动,发现线索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共同维护学科竞赛的良好秩序。
相关地方和部门应出台有效措施,大力净化竞赛环境,让竞赛回归本位;转变竞赛的奖励机制,弱化功利诱惑,摒弃孤注一掷的病态心理,将竞赛的舞台还给那些真正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这才是义务教育和学科竞赛的初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