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教育部:鼓励高校校际学分互认,推进线上学分互认

【连网】  教育部网站1月25日消息,教育部发布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1241号(教育类109号)提案答复的函:

您提出的《关于改进高校网络教学工作的提案》收悉,经商工业和信息化部,现答复如下:

当前,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互动的新型教育方式已经成为教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育部指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组织广大师生开展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主动应对停教、停学危机带来的挑战,探索了在线教学的新范式,积累了大量弥足珍贵的经验,明确了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但正如您所说,现阶段的网络教学还存在缺乏系统规划与指导等诸多不足。教育部将充分采纳您的建议,以这次大规模线上教学为契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在线教学从“新鲜感”向“新常态”转变。

一、在网络教学规划与指导方面

为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教育部出台多项政策不断增加教育资源有效供给,创新教育组织形态,丰富现代学习方式,逐步建立资源和服务标准体系。如2019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教发〔2019〕11号),在扩大优质资源供给、构建扶持政策体系、形成多元管理服务格局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育部也就网络教学出台专项政策,对高校教学方式、教师职责、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指导。同时,明确要求高校将慕课教师以及承担教学任务的所有任课教师线上教学计入教学工作量,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与创新,积累实战经验,产生更多更好教学成果。

下一步,教育部将巩固疫情期间在线教学成果,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继续完善在线教学政策保障机制。一是通过制订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十四五”规划,完善《中国智能教育发展方案》,出台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指导高校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二是加强对高校网络教学的科学统筹和规划,鼓励高校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过程管理评价体系,实现从经验式、粗放式管理向数字化、精准化管理的跨越。

二、在网络软件支撑能力建设方面

近年来,我国加快完善高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组织基础电信企业大力提升全国高校的网络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的发展目标。随后,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加快推动覆盖全国、多级分布、实名认证的教育专网建设。截至2020年9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组织41个核心节点高校基本完成CERNET2主干网的IPv6升级改造。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强化宽带网络助教助学能力,工业与信息化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宽带网络助教助学工作的通知》(工信厅通信函〔2020〕34号),引导基础电信企业因地制宜推出系列支持举措,有效助力在线教育教学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工业与信息化部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快5G和千兆光纤网络建设,重点面向有需求的学校等场景推进“双千兆”覆盖和应用示范,为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支持。同时,加强大容量智能教学资源建设,加快建设在线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虚拟工厂(医院)等智能学习空间,积极探索基于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智能学习效果记录、转移、交换、认证等有效方式,形成泛在化、智能化学习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打造教育发展国际竞争新增长极。

三、在新型师生关系研究方面

国家高度重视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提升工作,积极探索构建“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育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师工作若干事项的通知》(教师厅函〔2020〕2号)等文件,指导各地组建技术服务团队,将师生心理疏导、视力保护、信息安全等纳入培训内容,围绕教学实施加强教师在线学情诊断、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管理、学业评价、答疑辅导等策略与方法培训,提升教师在线教学的组织实施能力与水平。同时,明确要求各地教育部门要指导本地师训、教研、信息化等部门以及地方高校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加大对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训力度,落实相关配套措施,一校一策,为教师科学高效开展线上教育教学提供支撑和保障。

下一步,教育部将支持高校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一是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线上、线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实体与虚拟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等教学模式创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推动在线教学从“新鲜感”向“新常态”转变,从“单声道”向“双声道”转变,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二是继续支持各地开展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的教师线上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发挥国家级培训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强化教师和学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培养培训力度。

四、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方面

近年来,教育部积极运用智能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等项目,汇聚互联网教学、科研、文化资源,拓展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批高质量在线教育课程。自2017年起,教育部遴选认定了包括129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401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在内的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2019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提出到2021年,在高校培育建设基础上,建设万门左右国家级、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同时推进优质线上资源和教学手段与本校实际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示范引领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在各类学校的全覆盖,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创新水平。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的应用,促进优质课程资源更加广泛共享,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一是提升课程质量,着力引导“双一流”建设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重点打造一批高水平课程,为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重点支持已有建设基础、取得明显教学成效的课程;重视特色课程建设,实现一流本科课程多样化。二是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以教学贡献为核心内容的激励政策。加大课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优秀课程和教师的奖励力度,加大教学业绩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的权重,营造重视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良好氛围。

五、在推动学分互认方面

近年来,教育部出台多项政策积极推动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并逐步健全线上学分互认机制。一是鼓励高校校际学分互认。支持国内高校建立与学分制改革和弹性学习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加强校际学分互认与转化实践,完善学分标准体系。二是积极推进线上学分互认。202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教高厅〔2020〕2号),明确要求高校贯彻落实有关政策要求,引导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积极选修线上优质课程,制定在线课程学习学分互认与转化政策,保障学生学业不受疫情影响。下一步,教育部将以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实践为契机,引导高校逐步完善学分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学分互认制度和标准,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为学生选择学分创造条件。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2月1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