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青秧插满田,退步原来是向前
——高考冲刺的五个“回归”
□ 海州高级中学 李晓莹 乔本师
冲刺高考的号角已经吹响,如何让自己在癸卯年“兔”出重围,大展宏“兔”?为此,给学子们一些复习建议。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回归教材
考试与教学的同向而行是近两年语文高考试题的发展趋向。试题材料呼应教材中的经典课文,题干设问、答案设计链接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如2021年新高考1卷15题“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2022年新高考1卷11题中对“寡人”“乘”“蔽”“国门”等的考查。
回归教材,回归基础是备考的必由之路。新高考注重的学科能力考查,是建立在基础知识的熟练运用之上。而教材是知识密集、规范的典范文本。回归教材,不是“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对已学知识的精细落实和重新构建,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脉络。也可以创新利用教材文本,模仿高考命题,多层次、多角度地感知考点。如由《百合花》《哦,香雪》《荷花淀》感知诗意小说的文本特征。我们会在与教材的一次次回眸中体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快意,也会在与教材的一次次凝视中欣喜“哦,原来你也在这里”。
因为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理解无形中也只靠从教材中习得。考生是离不开教材的。从内容到形式,从观点到材料,从谋篇布局到语言表达,教材都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生动可资借鉴的最好范例。所以,“读教材”是个前提性的工作。读得多、读得熟、读得透,作文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还有无论是基础题、语言运用题,还是诗歌鉴赏题、文言文阅读题、现代文阅读题,尽管考的是课外的,但那更要得力于平时多诵读练就出的诗歌鉴赏能力及文言文、现代文的语言感悟能力,答案都是间接地出自教材。
新高考倡导教考衔接与融合,我们的学生若能在平时就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练就认真读书的本领,形成自如读书的能力,语文考试何愁考不好?所以说,回到“读教材”上才算语文学习寻到了真正的途径,找到了真正的源头。有了这个源头活水,高考语文这半亩方塘岂能不天光云影共徘徊?顺便提一句,专门为了考试而学习的人,考试成绩大多不好,即使有少数好的,以后也也没什么高品位。
二、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回归建构(真题)
知识的碎片化制约着学生作答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备考过程中我们要将碎片化的知识连成线、结成网、构成体。如一模试卷的第八题“小说的标题‘小菜一碟’有多层意蕴,请简要说明”,该题考查的是重要词语的含义题。首先我们要有清晰的答题思路,由具体到抽象,先由表层义体会比喻义,联系全文内容,再探寻主旨义。再如一模试卷的21题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我们脑海中先得有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引号有引用、强调、特殊含义、特定称谓、讽刺等作用,然后结合具体文本去判断。而这只是第一步。
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你在多次训练中强化核心点,完善自身知识盲点,区别易混点。同时知识体系的构建还是一个自我反思、内化的个性化的过程。需要比对自己的表达与标准答案的差异性,并体悟答案差异性的原因,从作答过程、答题思路、思维漏洞、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给以自己友情提醒。因此一份完整的知识体系构建需要有考点、提问方式、必备知识、答题思路、答题规范、真题引领、温馨提示等多方面构成。
而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迁移运用,还需要对薄弱点进行定点强化,循坏内化。只有这样才能触类旁通,在潜移默化中厚积薄发。
就新高考I卷而言,对考什么不考什么,考点的分值配置,考点的题型样例,等都有具体细致的规定。每一题都是具体而类型概括的,或者说是类型概括而具体的。只要考生对考点条分缕析地梳理复习,就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现代文阅读,命题的指向性都很明确,决不会出现“文章的特点是什么?”“本文的主题如何”“选文的表达技巧怎样?”等之类的内涵与外延都比较宽泛的题目,因为这类题目的答案缺乏规定性,难以形成客观统一的评分标准,既不利于阅卷,更难对考生负责,而无益于选拔。包括诗歌鉴赏题在内,随文命题,问题和答案都从文本而来,回答问题无需苦思冥想,文本中皆有明确具体的答案。这种命题的具体性和解题的规定性,还体现在题目具体的考查点(或者说是得分点)。考查点答对就能得分,在文言文翻译题体现得尤为明显。而且近三年的命题都佐证了这一点。
三、劝君莫奏前朝曲,出墙红杏传春色——回归表达
语文是语言的科学,语言之美在于运用得恰当,生动的语言不一定能组织出优美的文章,但是干涩的文字组成的肯定是平庸之作。高考语文考查的核心就是语言的逻辑分析和实践运用。文言文翻译需要“信、达、雅”,古诗鉴赏要文质兼美,意向剖析、意境体味,要情真意切,现代文大阅读要准确踩点(截、改、写),干脆利落。特别是作文除了思想深刻、构思精巧外,最重要的就是文从句顺,不求通篇清词丽语,也定求局部有文采。高考阅卷的实践中,语言的色彩、意韵、节奏是最热的卖点。语言表达已成为划分作文成绩高低的主要标准,尤其是在同题作文两个老师背对背阅卷的情况下,语言往往是可以把握的唯一的客观标准。因此,谋求用“一枝红杏出墙”的“亮点”,以传递腹内的“满园春色”,不失为妙着。
阅卷实践中,发现大部分考生句式单调、内容空洞、言之无味,由于缺乏严谨的思维和字斟句酌的习惯,导致主观表述题材的答案和考场作文漏洞百出,特别是主观表述题,大多出现意图都对,表述皆是病句,或是故弄玄虚,弯弯绕绕让人生厌。培养学生语言的规范性、流畅性,避免学生腔,是获得语文高分的捷径之一。作文中有文采、有感染力的语言,还有内容层面的要求,主要有:一是有自己的思想,力求传神有个性,二是写实主义手法,力求情真意切,充分表达自己(或是青年一代人)的喜怒哀乐。
时代在发展,生活在变化,劝君莫奏前朝曲,也别玩故事新编,靠古人吃饭的应试作文时代已经终结了。近年来,中国元素正以昂扬自信的姿态走出国门,推动文化出海,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高考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焦点。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国家繁荣发展的根基,表达和传递着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正需要多元化创新表达,需要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提升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2022年全国甲卷由《红楼梦》中相关内容引出的思考,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由围棋中的三个术语引出的观点,都反映了文化的作用和影响。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写人与做人”也以传统文化中的描红为材料。2020年全国新高考Ⅱ卷“带你走近_________”,更以地名文化为写作方向。2019年北京卷“文明的韧性”则直接考查对文化的深层次认识。这就要求时代青年以美丽的汉语忠实记录中国与世界前进的脚步,创新性展现语言文字,创造性弘扬中华文化,为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及影响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了精神力量。
长期以来,中学生的作文没有灵魂,没有真情,缺乏具体真实感受,被戏称为“失魂落魄”,作文几乎都是作秀,假面舞会,目的就是想空手套白狼。凡是胡编乱造的最多不超过28分,这是一大批南郭先生起哄,使想象虚构这块“金字招牌”蒙尘的结果。应试作文是“遵命”作文,没有做与不做的选择,要努力使之成为一次真实的言语交流,叙事就是表现真善美,议论就是提高别人认识、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下笔前要努力张开思维之网,联想有关的人和事,联系某种社会事实,记住情感牵引,“为情造文”,或“为文造情”,努力达到不吐不快的境界,用自己真实健康的情感,美好的情操,激起读者(阅卷老师)美好情操、健康情感的共鸣。
一句话,观察生活,洞悉世态人情,语言表达音韵和谐,关心民生普世价值、怀有菩萨心肠,即“观世音菩萨”便是高分作文乃至天下文章的真谛。
四、蜂采百花酿甜蜜,韬略终须勤苦得——回归阅读
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无不与国家发展和世界大势相关联,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理念,承载时代发展要义。今年又特别强调语文阅读包含政论、学术、科普等7种文体,这需要我们有宽广的视野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去吸纳新鲜事物,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找寻时代的发展的同频共振。而阅读是开阔视野、提升审美和鉴赏能力、提高自身修身的不二法门。
那么,怎么读呢?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阅读是个小火慢炖的过程,也应该是多维度的习得。大家要把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精读和博览相结合,经典和时尚相结合,文字和视频相结合,听和看相结合。除了文艺随笔外,还应阅读一些小论文、时事评论等,反映当下变化、成就类、传统文化类等都要涉猎,还要多进行逻辑思维训练。阅读时需要加强对各类文体特征的认识以及文体阅读间的联系,进一步强调对阅读中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的理解。同时也要关注试卷上的文本,不管是人物传记、小说散文还是语用都可以活化为你的素材。
考场上阅读文本的时间是有限的,快而准地读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你在阅读中养成圈划、批注重点的习惯。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一次次阅读作答时积累和培养的。圈画是阅读的痕迹,可以理清文本脉络、情节变化,人物心理过程等,进而深入把握文章。如论述类文本中的出处、核心概念、中心观点、关联词等,文学类文本中的标题、背景、人物活动(外在与内心)、开头结尾等。批注可以让圈画的提示和方向更具体。
高考试题的改革越来越倾向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灵活与创造性的运用,以及应对解决陌生、复杂、开放的真实问题的素质导向,我们需要在阅读中从深处反思自我或将自我与时代相联系,于家国社会中找寻自我,积极运用“审辩思维”发展“深刻性”和“丰富性”,增强情境、身份、体式意识,提升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创新型思维。
总之,我们要以知识体系为基础,阅读思考为抓手,能力突破作主线,关注时代是常态,脚踏实地,不负青春,不负梦想。
五、菩提何来有证果,今日方知我是我——回归“为己”
2005年江苏试行网上阅卷系统,阅卷结束后,南京师范大学的何永康教授曾自豪地宣布:这是恢复高考以来最公平、最公正、最客观的一次。时至今日,在往年阅卷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更加完备的网上阅卷体系,所有试题都实现了二次以上的评分,打破了一个老师说了算的阅卷弊端,通过吻合指数、回评指数、优秀指数等等多项调控指标,确保了阅卷老师的水平不降、工作责任心不低,确保了阅卷信度越来越高,也确保了社会效益的持续走高。
因此,有两种心理障碍必须清除,一是自负自大,我行我素。讲到得分不高,就怨天尤人,说阅卷老师有问题,自我感觉良好。二是悲观泄气,坐观钓鱼者没有羡鱼情。其实高考语文的主观题和高考作文,只要积极应对,总是能有所作为的,尤其是在复习的最后阶段。
最后借用专家的话与考生们共勉:“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学习语文,就是在塑造自己的灵魂。你要明白了这个道理,语文很快就学好了。”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梁红燕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