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资讯 资讯> 文旅动态

苏北地区道教活动中心:延福观

【连网】(记者 崔月明)延福观坐落于南云台山系的围屏山半山腰,海拔250米,现属云台乡东磊村。围屏山当地人叫法很多,如中顶、钟鼎、石磊山、东磊山、翠屏山等。山上层峦叠嶂,林木茂盛,巨石嶙峋,千奇百怪。《云台新志》谓其“山水之奇,花木志胜,为东海仙境。”明代云台三十六景之“平台水月”、清代云台二十四景之“潮吞双岛”,描绘的就是这个地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慕名前往,见到的只是仅存的一座山门,所幸山门匾额还在,上面“敕赐护国延福观”七个气势雍容、笔力雄健的正楷大字,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辉煌和时代的沧桑。

延福观曾是云台山一带道教的主要基地,也是苏北地区道教活动中心。但此观建于何时,许多地方志众说纷纭。《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载:“延福观始建于明代崇祯四年(1631年)。”《云台山志》载:“创自前明三中官”,即由陈增、高晋卿等三个太监出资兴建。《明史·吴宗尧传》记述:“太监陈增,崇祯初年被任命为山东税使兼领徐州,晚年退老郁州,出资建延福观,死后葬于东磊。”这几个记述基本接近,但寥寥数语难以作为始建的确证。《苍梧片影》载:在云台山水帘洞边藏经阁里有块“御碑”,是陈增的奏折,也叫陈增碑,它是明朝时期朝廷敕封花果山护国三元宫的凭据。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东磊延福观亦受朝廷封为“敕赐护国延福观”。把上述资料对比一看,互相就有矛盾了:天启在前,崇祯在后,崇祯年间始建的延福观,怎么可能在天启年间受封呢?

这样看来,延福观山门上一块清光绪十九年的《重修延福观碑记》叙述的倒是合乎逻辑:“延福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重修于崇祯四年。”《云台补遗》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围屏山下,仅建观音殿。明万历年间,观音殿拆除,建延福观。”从观内已有1000年树龄的玉兰花王及延福观敕封时间来推测,《云台补遗》叙述的较为可信。中国过去儒释道三教都供奉观音,其中道教的化身名字就是慈航道人,在观音殿的基础上重修延福观,还是道教的延续。但我从玉兰花王的树龄推断,不要说崇祯四年始建延福观,就是在明洪武年间建观音殿之前,这里就应该有香火了。拆“殿”建“观”,也符合古人的观念。从前人们认为,“观”和神仙的关系最近,所以,寓意非常明显,即为“延福成仙”。

我曾专门请教于我市地方文史专家、被称为“云台通”的张义壮先生。张义壮先生介绍说:云台山是我国道教发祥地之一。道教起源于汉朝,起初因创立异说曾一度被朝廷取缔,逐放到海岛,后在云台山流传并发扬光大,现有石刻“万壑朝宗”为证。云台山曾是我国四大灵山之一,号称香火两万家。明朝时期朝廷敕封云台山两座宫观,证明那时此地香火极盛。

延福观起源于何时,民间有好多传说。一说新莽末年,刘秀起兵,军中有位将军叫延福,辅助刘秀成开国功臣。刘秀坐上皇帝宝座之后,他悄然隐居围屏山,兴建茅庵,借以立身,刘秀三请而不复出。那时正是道教起源之时,他的茅庵即为延福观的前身。

另据兴修庵石崖刻记载:唐太宗过辽东时,曾住于此,把东磊中顶峰称为东海第一峰。兴修庵建于唐宋时期,具体年号已无法考证。明朝万历年间,由垒山居士秦于义出资修复,后自任兴修庵主持,法号龙泉子。

传说延福观最早是坐北朝南,道家观宇门线讲究正子午线,因山体移动而观殿倒塌。第二次以为是龙王捣蛋,就把观宇修成坐西朝东,后又倒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明朝天启年间第三次重建的,也可能是因为朝廷敕封而特意改造了山门。

张义壮先生说:经过明清几次重修的延福观,一直保存完好,他小时候多次随伯父前往观里烧香,记忆非常深刻。延福观背依围屏山,隐蔽于绿色丛林之中。从山下到观中,要穿过石海、树海,到了山上便进入云海,使人恍入仙境一般。进入延福观山门,迎面有一神龛,高约一丈,里面坐着一个“灵官”雕像。雕像后面有一隔板,背面是一尊护法神韦佗塑像,面向正殿。“灵官”雕像是道家气派,韦佗塑像却是佛家打扮。山门与正殿之间是一个天井,天井正中有一座青铜炉鼎,有两丈多高,分上下两层,上为香亭,下为鼎堂,炉顶上面有一只小金龙。绕过炉鼎就是正殿,正殿非常宏伟,亮脊中央坐一铜葫芦,铜葫芦金碧辉煌。正殿四周有一圈回廊,殿中神台上有两座神龛,前龛内奉“三官”,后龛内供观音,即前道后佛,释道融汇。正殿前两边各有五间配殿,左配殿中有一个大钟,右配殿前有许多碑刻,殿里也有神像。炉鼎在1941年日本鬼子来扫荡时被砸毁,炉顶上的小金龙被劫走,其余的都在“文革”中被毁。

延福观西南为玉兰山房,有一墙相隔,把古玉兰树围于院中。院中现存四棵玉兰树,最大一棵高25米,树围2.8米,为全国之最,被誉为“玉兰花王”。每年春天,满树洁白的花朵、袭人的幽香引无数文人骚客前来观赏吟诗。清代两江总督陶澍巡视云台山时,题楹联一副于玉兰山房:“奇石似人花下立,仙人如鹤竹间来”。康熙年间海州司训杨廷镇看过观内玉女洗头盆一景,也在石壁上刻诗一首:“飞流飘洒云山根,泠韵清音听石门。恍如华山来玉女,观看珠落洗头盆。”为延福观更增添许多文化内涵。

2001年,当地的一位居士化缘筹资,建起一座正殿,完全没有当年的规模和面貌。现在,我把张义壮先生描述的可以说是一幅逼真的延福观全景图记录在此,以供后人重修时参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