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资讯 资讯> 文旅动态

专访全国著名作家赵丽宏

gb29文体a

图为赵丽宏在报告会上给读者签名。

【连网】(记者 张晨晨  王婧/文图)日前,应我市阅读办邀请,全国著名作家赵丽宏亲临港城作阅读推广报告,记者有幸对其进行了独家专访,对话内容如下。

谈阅读

记者:我知道您在不少城市都做过阅读推广,而14年前您就已经来过一次连云港,这么多年,您不遗余力地到访各地做阅读推广,初衷是什么呢?

赵丽宏:14年前,我是受连云港市文联邀请来的。那次时间充裕,还去了不少景点,写过一篇游记《海上有仙山》。其实,我本人并不善言谈,也不喜欢抛头露面,但需要有人来宣讲阅读的好处,我自然义不容辞。因为一直以来,大家蛮担心的就是,国人的读书意识淡漠。现在网上经常有些关于各个国家人均读书数目的统计,说以色列人平均每年读60多本书,而中国人还不到1本。今年我看到数字上升到4本。这个统计权不权威暂且不管,但无疑折射了国人阅读率偏低的问题。近些年,我一直在跟朋友呼吁设立国家阅读节。而作为一个作家,我更有责任和义务做出推广。

记者:您觉得衡量一个城市的读书氛围,有哪些量化指标?

赵丽宏:去过一些地方作读书报告会,各地的读书情况都有所不同,如果想直观了解,就去看看这座城市书店的数量,以及书店里各类图书种类的占比、顾客的数量及购买趣味等。当然,这只是参考,毕竟现在网络发达,不少人都在网上购书。

其次,一些非量化指标,就是从接触的本地人的谈吐、思维、做派上了解。我觉得,如果哪天,读书变成一种时髦事,国民素质就提高了。话说回来,我对连云港的阅读印象不错,尽管与读者交流不多,但在宣讲过程中,能感受到连云港不少听众喜欢读书。我还去了一所学校,感受到大家对“阅读”这事,还是很重视的,孩子们都有各自爱好的读物。

谈文学

记者:您怎么看“文学边缘化”的问题?

赵丽宏:我个人觉得这是个伪命题。80年代中后期,社会上已在说文学会消亡,但我从没悲观过,并且自我感觉良好。因为我一直跟读者有交流,文学创作没有离开对生活的指摘、人性的思索;读者的回信和反馈,一直在激励着我写下去。而一些出版单位的作为也很令我欣慰,比如去年我出版了18卷文集,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出版社邀约的,光目录就有三万字。在这么功利的时代,我还不算大红大紫的作家,不是畅销书作家,但他们能不计成本,花上两年时间,为我个人出版文集,我很感动。

记者:现在很多人在网上写作,一部部网络文学作品变成畅销书,甚至被改编成影视剧,传递出的主题思想却很浅显甚至低俗,您对此怎么看?

赵丽宏:畅销书本来就是“媚俗”的,你需要什么,我就制造什么,加上宣传造势很好,盈利很容易。实际上,现在整个线上线下的创作生态,情况复杂,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但这无法掩盖线下创作者的闪光点。有些线下创作出来的优秀文学作品,正是因读者的热爱和推广,流行起来。

这比那些一味搞笑、猎奇、迎合的网络出版物,更能经得起时间的沉淀和读者的挑剔。比如说我所在的《上海文学》有个常务副主编叫金宇澄,其作品《繁花》获得了今年茅盾奖。这是一部开卷有益的好书,经过读者口碑发酵,正变成一种阅读时尚。真正好的文学作品,是能够阐释时代内涵、给人以思想启迪的。

记者:本土作家的责任何在?如何代表本地发声?

赵丽宏:本土作家的根在家乡,自然要多多创作与本土相关的文章,要突出时代感和思考度,为家乡代言。连云港有些本土文学作家,正在为地方争得荣誉。而如果要走出去,一个“领头人”的作用是巨大的,比如江苏兴化出了毕飞宇,那里的读书创作氛围就特别浓;山东高密出了莫言,也自然而然好很多。

客观讲,连云港目前还没出现这样的本土作家,因为不是每个地方都必须出现一个知名作家,这没有规律可言。但本地文学界只要默默耕耘,在冷板凳上追求理想,就总有本土文学腾飞的时候,要耐心等待文学之花的孕育和绽放。

谈教育

记者:这次来,您的报告主题叫“有好书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但其实更多的是围绕青少年的读书教育问题展开,您觉得如何引导孩子读书呢?

赵丽宏:现在的孩子读书不是很多,多喜欢看图画;不读书也可以,因为电脑上也有文字可读;书,只是个简单的载体。不过,我觉得,还是要培养孩子对书本、对文字的感情,这不是完成语文作业,而是要指导培养他们对文字的亲近感和兴趣。我的孩子一开始喜欢看图画,我就有意识引导他再去看一些文配图的文章,叫他记住这些作者;长大一点,我就给他买来更多文学作品;他的功课我不管,我只是在他的卧室里做了个大书柜,放满有益于他的书籍,每天床头也给他放几本,这样慢慢引导。

记者:您的不少文章都选入了中小学语文教材,那您对当前饱受诟病的中小学语文教育问题如何看呢?

赵丽宏:曾经有个小学生,他说自己最恨的作家就是赵丽宏。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按老师要求,去分析我文章的主题思想,老师罚他抄我的文章100遍。我觉得这个语文老师没资格当老师,这完全就是体罚了。要知道,学生会一边抄一边把我的文章背下来,但他不会感激我,只会恨我,会对语文课本充满厌恶感。

一篇好的文章就像美丽的鸟一样,会飞会叫,你把它毛拔掉、肌肉一条条扯开,这只鸟就会失去美丽,“过度解读和体罚式教育”就是这样。总是让孩子提炼中心思想、主题要义等,其实作家本人或都没仔细揣摩过。它多是作家情绪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一闪而过的念头。所以,老师千万不要预设主题,否定孩子想法,而要鼓励他们发散思维,激发创造性,做独立的解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