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镜花缘》传说是古典名著《镜花缘》成书前后在海州民间广泛流传的有关海属地区民风民俗、风土人情、文化活动及与作者相关的故事传说。民俗风情,是《镜花缘》的重要素材:
1、不进港
《镜花缘》用一半的篇幅,描写唐敖、林之洋、多九公和唐小山等三次海上旅游生活。然而,林之洋在海上往返三次,历时四年零三个月之久,从未见船进过一次港。所到之处,总是把船一是靠岸,二是停泊在山脚下,三是收口。
云台山原在海中,现在云台山的东端仍在大海中,至今从高公岛到墟沟北固山的山脚下都能停船。李汝珍把林之洋的海船安排“停泊在山脚下”,是合情合理的。海州湾内以云台山为中心,南有埒子口、黄河口、响水口,北有临洪口、下口、青口。而青口与响水口都已成为相当规模的集镇。尤其是海属四县各地,沙河口、黑风口、湖东口、张口、李口、魏口等庄名地名冠以口子的比比皆是。李汝珍在构思乃至成书时,耳闻目睹,周围到处是口而无一港,所以林之洋也就只好常常“收口”而无港可进。
明明是船进口靠岸,为何不用“进口”而叫“收口”呢?这又是受当地海州湾渔民风俗习惯所制约。千百年来,渔民们乘着简陋的木帆船在“无风三尺浪”的大海上捕捞,对于大自然的灾害没有抵御能力,全靠精神上的安慰和操作规程的严格来化险为夷。所以渔民们平时一言一行、事事处处要图吉利,忌讳很多。如把船下海叫“出海”,捕鱼叫“取彩”,拔篷叫“起篷”,撒网叫“下网”一样,“进口”是犯忌讳的话,认为“进口”就是鲜鱼进猫口,活人进虎口。渔民们很讲究放得出收得回。放出是本收回是利,放出是希望伴随着危险,收回才是喜悦和安全。
2、门户山
《镜花缘》中写了三次出海,每次开始都遇到门户山的阻拦。对于门户山的情形,第一次唐敖、林之洋、多九公出游时作了简单的交待:“走了多日,绕出门户山”(第八回)。第二次出游是林之洋、多九公带着唐小山到小蓬莱寻父,小山奉父命更名唐闺臣回家考才女,在归途中作了较详的交代。林之洋说:“俺细细核算,若遇顺风,朝前走去,原不过两三月程途;奈前面有座门户山横在海中,随你会走,也须百日方能绕过。”多九公又作了补充交代:“当年老夫初到海外,路过此处,曾问老年人:此山既名门户,为何横在海中,并无门户可通,令人转弯抹角,绕至数月之久,方才得过?那老年人道:当日大禹开山,曾将此山开出一条水路,舟楫可通,后来就将此山叫作门户山。谁知年深日久,山中这条道路,忽生淤沙,从中塞住,以致船只不通,虽有门户之名,竟无可通之路。此事相沿已久,不知何时淤断”(第五十三回)。由此可见,门户山的位置是横在海中,阻挡了出海去路;山形很大,周围要绕三个多月才能走完。
渔民在海上,尤其是出远海,除特别讲义气外,在过去没有航标灯塔和经纬仪的情况下,至关重要的是记山门看山门。两山之间的间隙叫山门。从不同的角度望两山之间的距离有大有小,甚至相距很远的山能看成是重叠的。随着角度的转移,可见两山的距离从小到大,又从大到小,渔民把这叫开山门和关山门。船在海上行驶,都以某山门开关得大小来断定自己所在的位置,距离目的地尚有多少路程。
开山门和关山门常常会给渔民们带来喜悦和忧虑。在东边海面上远望云台山,有三道“阴阳门”。这里所说的阴阳,不是生死雌雄的阴阳,而是“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只要南北二山阴阳面之间有距离的,就构成阴阳门。云台山中的三道阴阳门,从南向北是:一、凤凰门,东陬山与大岛山之间,因为有南城凤凰城而得名,二、五羊门,南云台和北云台之间有五羊湖,三、鹰游门,北云台与东西连岛(鹰游山)之间水面。也有说云台山有三道鹰游门;第一道是南云台与中云台之间;第二道是中云台与北云台之间;第三道是北云台与连岛之间。云台山地区的主要渔村连岛、陶庵、海棠、西墅的渔民从南洋取鱼归来,一见到凤凰门开,就说明天的风险不存在了,很快就要与家人团聚,心情就很高兴。进了五羊门,船头便立刻拿西北,直进鹰游门,准备收岸回家。
3、云台山秘方济岐舌
《镜花缘》中的多九公,有许多祖上传的济世良方,对于一些常见病、疑难病,职业病、地方病,尤其是跌打损伤、折骨断筋的,能药到病除,起死回生,不啻仙丹。在古代外科医术不发达的情况下,云台山地区,遇有伤筋断骨,济世良方有三大件;童便、黄酒、山螃蟹。其中黄酒穷人无钱购买,童便应用也不广,一方面病人不愿意喝,另一方面是一些家长迷信,不愿意自家童便给人喝。除非是伤势严重,病人昏迷,大家都愿“行好”才接些童便喝。使用最多最广的就是山螃蟹,确实效果也好,至今群众中仍把它当作济世良方。
云台山生长的螃蟹,群众称之山螃蟹,其身大如铜板,四季栖息于岩石缝隙。把石头扳开就可取得,当地群众称捉山螃蟹为扳山螃蟹。凡是常年能挂住水的山涧里,都有山螃蟹生存。全云台山中山螃蟹数量较多的是龚大巷、瓢涧、魏庵大涧、大青涧、渔湾涧。质量最好(蟹体肥大,接骨力强)的是大青涧的“大鹰嘴”和渔湾涧的“十亩地”,这里一年四季都能捉到活蟹。用山螃蟹接骨,不仅山区普遍应用,就是离山周围几十里的城镇乡村都喜应用。凡遇人畜伤筋断骨的,都要到山上扳些山螃蟹治疗,而且确实有效果。
4、桑墟十湖
海赣沭灌地方有口皆碑:“桑墟大姐会裱牌”。其实桑墟街上,绝大多数男女老少都会裱纸牌,只有女孩子心灵手巧,裱出的纸牌质量好,销得快。因此,桑墟附近几十里范围内都想到桑墟攀亲,在旧社会谁娶了桑墟的姑娘,谁全家就有了饭碗了。后来桑墟附近几十里范围都能生产纸牌,都是桑墟嫁出去的姑娘传授的。这样“桑墟大姐会裱牌”就越传越远越响。桑越人裱的纸牌,就是《镜花缘》中第六十八回、七十三回、七十四回等多次提到的“十湖”。
5、石榴五色花
《镜花缘》写武则天酒后失控,“火攻”群芳圃和上林苑,催百花违时开放。内中惟石榴开得最盛,武后即命宫人赏了金牌,并奠御酒。公主见状,对石榴赞不绝口,并问其来历。武后道:“此处石榴,乃朕特命陇右节度使史逸从西域采办来的。据说此花颜色种类既多不同,并有夏秋常开者。此时不但开出异色,且多怀中抱子。世俗本有‘榴开见子’之说,今又开出怀中抱子、多子之象,无过于此。宜封为‘多子丽人’。朕见此花,偶然想起侄儿武八思,年已四旬,尚无子息,昨朕派往东海郡镇防海口,何不将此送去,以为侄儿得子之兆?于是吩咐太监,俟宴过群臣,即将石榴二百株,传谕兵部,解交武八王爷查收,———此花后来送至东海郡,附近流传,莫不保护。所以沭阳地方,至今仍有异种,并有一株而开五色者。每花一盆,非数十金不可得,真可甲于天下”(五回)。沭阳从公元前二世纪建县,名为厚邱、建陵、阴平,几经沿革,到南北朝即公元577年正式定为沭阳县(在沭水之北),至今未有异名,这里历史悠久,土地肥沃,人民聪慧文明而勤劳,向有植树种草、修竹赏花之美俗。沭阳境内许多庄名地名都冠以“花”字,花团、花湾、花圩、花庄、花园、花厅等等,不胜枚举。还有许多村庄虽无“花名”却有“花实”。
6、葛粉
《镜花缘》中百名才女在卞府凝翠馆行令吃酒,尽欢尽量。正当一部分人打盹瞌睡、醉意重重,甚至酩酊大醉,而大多数人都觉得酒已足量,不敢再吃的情形下,作者又在这个关节眼上,急人所需,端上了云台山葛粉,壮众才女吃酒之胆。孟玉芝问潘丽春:“请教姐姐,假如今日多吃几杯,明日吃什么可以解酒?”丽春道:“葛根最解酒毒,葛粉尤妙。此物汶山山谷及沣鼎之间最多。据妹子所见:惟有海州云台山所产最佳,冬月土人采根做粉货卖,但往往杂以豆粉;惟向彼处僧道买之,方得其真”(九十一回)。葛,又名鸡齐、黄斤,属豆科多年生藤本植物。葛通身是宝,其叶、蔓(藤)、花、谷(籽)、根,都可入药,历来在中医药中被广泛应用。尤其是葛根药用更广,据现代临床经验报道:它对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心绞痛、早期突发性耳聋等,都有明显疗效。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载:葛根主治消渴身大热,开胃下食,解酒毒,作粉尤妙。葛谷解酒毒,葛花消酒。还有配方若干,其中有酒醉不醒,生葛根汁饮二升便愈,葛花细末入酒,常饮不醉等说。
7、海州辣黄酒
《镜花缘》九十六回中写了全国五十五种名酒,海州辣黄酒位居其间第三十二位,属中等水平。但其独特之处是既辣又黄。从酒的制作方法上分,有两大类:一是蒸馏酒,如高粱酒、烧酒,一般都为白酒或辣酒;一是非蒸馏酒,如绍兴酒、葡萄酒。从酒的规格上看,一般是38度以上为辣酒,38度以下叫低度酒,如米酒、黄酒和各种果子酒(露)等。从这个角度看海州辣黄酒,颜色必然是黄的而且又是38度以上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