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彭云)隋朝一共就有父子两代皇帝,对于他们的功过是非,直到现在学术界仍然争议很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对隋文帝恢复佛教的繁荣,直至被骂为“佞佛”,大家都还是评价不错。佞字在这里就是谄媚的意思,佛不是欢蹦活跳的人,对它佞就佞一点,也没有什么不好。隋文帝的前任北周皇帝要灭佛,把佛教贬谪得一塌糊涂,是历史上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厉害和致命。他发动了全国性的毁佛灭佛,下令僧尼一律还俗,拆掉所有的庙宇,砸毁所有的佛像,黎民百姓信仰佛教者有罪。后来隋文帝如此“佞佛”,自然有其矫枉过正的含义。
这一次全国性的兴建舍利塔的活动,绝不能单纯地看作是增添一项佛教设施的行为,而是供养了一个圣洁的神物,便于僧侣和神仙进行精神的交流;同时又提供了珍贵的平台,围绕舍利塔可以举行各种盛大的佛事活动。因此仁寿年间三次下诏,令天下各州置塔供养舍利,塔是外来语,也就是宗庙的意思,故世称塔庙。当时的中土人士将佛塔供养舍利与古代陵墓制度结合起来,在塔身基座之下埋藏舍利和其他供养物,是为地宫,这建塔实际上就是建庙。
从隋仁寿元年到四年(601~604),隋文帝三次分送舍利,在全国建起了一百多座舍利塔。他对这三批分送十分重视,礼聘当代的高僧护送到规定的寺院,并主持按时造好舍利塔,各项活动都是有统一的时间,如期将皇帝赐给的舍利进入地宫。
第一次各地建塔的过程是:“(仁寿元年)十月十五日午时,三十州舍利同下石函”。“建轨制度一准(阿)育王,所建塔内皆作神尼智仙之像,各地所奏感应不断。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使者将还国,各请一舍利供养,文帝诏许之……”
第二次的记载是:(仁寿二年)正月二十三日,“广召名僧,用增像化”,分布天下五十三州起塔。一如前式,于四月八日午时同下舍利,封入石函。
第三次是又两年后的仁寿四年,下诏天下三十余州起塔,名单里就有我们海州的安和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那时候,我们现今大多数的庙宇都还不在,安和寺的名字就已经惊动了京师,惊动了皇帝,成为连云港市流传最为古老的庙宇之一。
舍利,梵文意思是尸体或尸骨火化结成的珠状物,最初专指释迦牟尼,后来德行较高的僧人死后火化的遗骨也可称为舍利。舍利有三种:一是骨舍利, 其色白:二是发舍利,其色黑;三是肉舍利,其色赤。菩萨罗汉等亦有三种,若是佛舍利,椎打不碎,若是弟子舍利,椎击便破。自舍利产生后,对它的崇拜便很快形成,为了“广布佛法”,又出现了舍利的代用品,《如意宝珠金轮咒王经》云“若无舍利,以金、银、琉璃、水晶、玛瑙、玻璃众宝等造作舍利。”由此可见,按照古礼,一切珍贵宝物都可替代尸骨成为舍利,用以纪念先辈,或祭祀说法,舍利原无真假之分。
现在该介绍一下护送舍利的高僧了。慧迁(548~626)为隋代僧人,瀛洲(河北河间)人,在静影寺随师傅慧远学习《十地经论》。北齐亡于北周时,他南奔陈国。隋代兴起后,他又返回故土,并跟随师傅经洛阳进入长安,从事佛教活动。开皇十七年(597年)文帝敕立五众,并请他为十地众主。“众”是讲经团体或僧团的称呼,五众即五个讲经团体,或五个僧团;十地众主,就是讲解《十地经论》的头头、讲师,他被视为《十地经论》的学术代表。
仁寿四年(604年),他被皇帝指派护送舍利子到海州,监造舍利塔。他和其他僧众一道劳动,在挖掘舍利塔地基的时候,下去五尺,便见到白颜色的粉末,像面粉一般,满满铺在坑中。他们又继续向下挖,到八尺深,得到一块白玉,约一尺见方,光润无比。夜晚把白玉拿到城中,它大放光明,照耀得到处红彤彤的。慧迁又把皇帝赐给安和寺的舍利子,拿出来给大家开眼界,共为六颗,五色缤纷,奇光异彩,见到的人都是既惊讶又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