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为配合市文保所完成针对我市明清海防设施的调查工作。1月30日,市文物保护学会志愿者陈贵洲、刘洪雨、张彦江、李彬、张爱春、王红川等一行6人前往南云台朝阳西山,对一片疑似为明清烟墩的区域开展走访调查工作。
朝阳西山地处南云台山北麓,海拔181米。山体呈南北走向,岩石裸露,西坡被茂密的针叶林覆盖,东坡植被则较为稀疏。据文保志愿者张义成分析,根据志愿者2015年针对南云台山烟墩遗址的调查走访发现,在朝阳西山东西两侧分别有猴嘴烟墩和马山烟墩(已毁)两处烟墩遗址,朝阳西山则横亘其中,由于其山体高耸,在遇敌报警时会遮挡视线,因此他推测在朝阳西山势必会有一处烟墩作为东西两处烟墩烽火的衔接。
根据文保志愿者杨军宁等人提供的相关线索,熟悉当地环境的张义成对这一地区进行了多次前期调查走访,初步将位于西山东坡半山腰的一处由人工砌筑的三面石墙标记为烟墩的所在地。
30日上午,文保志愿者一行六人按图索骥,再次前往考察。在现场,志愿者们在北侧石墙边发现一座人工夯筑的土堆,四周散落有大量残砖碎瓦。土堆中心地带有两处坟墓被迁移后所剩的土坑。据附近百姓介绍,这里即是烟墩遗址。
由于朝阳西山是南云台山北麓向北延伸出的一段山体,居高临下,占据此处可以扼守陇海铁路和连通墟沟与新浦的道路。因此该山头在抗战时期曾先后被国军和日军先后占据,利用明清烟墩修筑防御工事。
烟墩又称烽燧,俗称烽火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修建的高台,如遇敌情发生,则白天放烟,晚上点火,台台相连以传递军情,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预警和防御设施。连云港地处黄海之滨,位于中国沿海的“脐部”、江苏的东北部,东与日本、朝鲜、韩国隔海相望,地理位置优越。明代的海防是因防御倭寇而形成的。倭寇对我国沿海地区的侵扰,最早出现于南宋,到了明代,倭寇之害成为明朝政府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十九年至四十四年,倭寇达到顶峰,烽堠更设尤密。明嘉靖三十五年,胡宗宪总督浙江军务时,为防御倭寇,曾聘请郑若曾等人收集海防有关资料编纂《筹海图编》十三卷,尽载沿海城防,会哨,烟墩烽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