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资讯 资讯> 文旅动态

我市非遗进校园传承保护成效显著

gb03B1d

图为2015年文博会上,非遗项目传承人带领小学生开展“非遗手工课堂”活动。

【连网】(记者 张晨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件促进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保护,是保持文化多样性和确立文化身份的重要措施,具有传承中华文明、展示本土文化遗存的重要意义。而“非遗进校园”,作为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我市推进非遗保护工作的有力之举;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不少亟须解决的“短板”问题。

赣榆区倾力打造非遗“校园集散地”

赣榆区各学校结合区域特色,按照“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理念,全面推进“一校一品”,积极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通过长期开设非遗兴趣班或课程等,使得非遗项目在孩子们的心中扎下土壤,着力打造出了“个性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比如厉庄镇中心小学,主打民间游艺、打连厢的传承工作;罗阳中心小学则主打“刻纸”的传承工作;沙河镇二小则主打传统农业生产生活习惯的传承工作等。除此之外,赣榆区实验小学、宋庄镇中心小学、青口镇中心小学、石桥镇九里小学、金山镇职业中学、赣榆区高级中学等多所中小学,均有相对应的非遗传承项目,俨然成了非遗传承的“校园集散地”。

这些非遗内容,涉及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民间习俗、民间文学等九大类。而被学校聘为教师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王维良(剪纸)、赵秀庭(京剧表演)、张作松(快板)等5人。今年53岁的王维良,是我市非遗的代表性传承人,他最拿手的绝活是剪纸,花鸟虫鱼、人物肖像等,是他最擅长的题材;从2005年至今,他共获得了国家省市级的金银铜牌奖30多项。

“我是凭着兴趣在做这件事,最大的希望,是能带着孩子们一起剪纸,把这项艺术传承下去。”在接受采访时,王维良如此说道。

“校园传承”形式多样各具特色

为了让非遗项目传承在校园内更好展开,相关部门和学校还通过搭建校园宣传展示平台,加强非遗宣传和展示工作,取得显著效果。

我市每年在“文化遗产日”期间均举办一届全市非遗保护成果展,每届均安排学校参展、参演。比如说,在去年的文博会上,就开展了“非遗课堂”的特色活动。“我市传统技艺类的非遗比较多,不少学校主动吸纳非遗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参与传承和创新,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我市非遗工作者徐洪绕说,比如育才幼儿园的面塑、新海小学的柳编、浦南中学的葫芦画等都做得比较好。“在云雾茶的传承中,学生跟随专业老师寓教于乐的讲解,学习云雾茶的制作与茶道,通过观摩云雾茶制作、茶艺表演等形式,让茶文化进一步走进学生的实践课堂。”

除此之外,不少学校还成立多个“非遗社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淮海戏”是用地地道道的“连云港话”演唱的家乡戏,面对“乡音”可能失传的危机,灌云、灌南、海州等县区,认真开展“淮海戏进校园”活动,通过学生学唱淮海戏,掌握一些淮海戏知识和演唱技巧,激发学生的热爱与兴趣;甚至许多学校还邀请淮海戏票友进校园,进行实地的业务指导。值得一提的是,为传承非遗,刘氏自然拳传承人刘家平还专门组建了市龙腾文武运动学校。“一方面我想将这套拳法普及开;另一方面,也想让孩子们通过练习武术,强身健体。”刘家平对记者说道。

“非遗进校园”仍存在不少短板

“别看现在‘非遗进校园’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实际上,我们仍然面对着不少问题。”徐洪绕说,种类不全、意识不强、经费不足,是主要的三大短板。

“目前的‘非遗进校园’工作,主要是将一些非遗保护项目以展演和展示的方式介绍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师生中去,主要种类集中在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易于展示的领域,还不全面系统。”他说,譬如淮盐制作、云雾茶制作、水晶雕刻、滴醋酿造等国家省市非遗项目,因其技术含量相对较高、不易展示和教授,在校园内推广的难度较高。

此外,2011年6月开始施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34条有关“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遗教育”的规定,意味着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具有传承和传播非遗的责任与义务,但现实是仍存在部分学校意识不够的情况。“有些学校或许主抓的是学生的主要课业,非遗这一领域算课余的活动,难免重视程度不足。”

徐洪绕还谈到一个现实因素:目前,“非遗进校园”的专项经费缺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作的进度。学校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经费往往没有保障,缺乏持续性、连续性。“希望我们政府相关部门、各学校以及各非遗项目传承人,能够齐心协力,把我市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有序开展下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