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青年汪德熙。
图为汪氏兄弟合照。
【连网】(记者 张晨晨)我国著名科学家汪氏兄弟汪德耀、汪德昭、汪德熙,他们在生物细胞学、国防水声和原子能方面对国家乃至世界的贡献;而他们更是我市板浦走出去的老乡。因工作关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我市著名作家张文宝很熟悉他们的兄弟,交往也较频繁,给他的印象很深刻,记者得以与其深聊。
“我国有句老话,叫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还有众所周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可以用在汪氏兄弟身上,他们具有优秀的品德,渊博的学识和对祖国深沉的爱,对科学孜孜地求索。”张文宝说道。
而三兄弟中,汪德熙的经历可谓传奇中的传奇。
清华高材生战时投身“大后方”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中国试验氢弹取得的成就和速度,要比法国和美国快一倍。美国感到不可思议;法国戴高乐向他的科学家们发火:要在他离开爱丽舍宫之前看到氢弹爆炸......
这是核科学家汪德熙和他的同行们创造的历史。
汪德熙,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著名的高分子化学家,核化学化工事业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资深院士。从他这一系列身份看来,应该是个大师级的知识分子,但抗战中,正是汪德熙和他的战友们把日本鬼子气得死去活来。
“1938年,任中国大学化学系讲师的汪德熙与其他数百名北平的知识分子一起,在物理学家叶企孙的组织下离开敌占区,到达了冀中抗日根据地。汪先生去冀中是瞒着家人的,自称去天津教书。”张文宝介绍道。在此之前,叶企孙亲自从天津到北平找到时年25岁的汪德熙,动员他去冀中根据地帮助解决氯酸钾炸药的难题。
恩师亲自登门,所为又是抗日大义,汪德熙没有二话,当即答应。
为了能进入根据地,他还化装成了传教士,然后还学了句日语“我是基督徒”。这样,他们很快就参加到抗日战争中去,特别是为抗日兵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汪德熙本人则担任了冀中军区供给部化工技术工作的负责人。
图为《地雷战》连环画。
数一数二的“地雷战先驱”
在经典的老电影《地雷战》中,“一硝二磺三木炭”的火药配方,“不见鬼子不挂弦”的经典台词,早已被几代人熟知。实际上,在真实的抗战年代,冀中抗日根据地地处大平原,没有山脉、湖泊,被日军重点驻兵的3条重要铁路包围着,又靠近日寇统治中心北平、天津、保定、石家庄,成为开展游击战最为艰难的地区。1938年春,抗战处于艰难时期,八路军急需枪支弹药,在这种条件下,抗日军民被逼出了“地雷战”这种方法。
可是,一没人会造地雷,二缺少造地雷的器材、原料,这时,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想到了科学家。辗转的,熊大缜跟汪德熙参与了进来。在汪德熙、熊大缜和众多爱国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冀中根据地的炸药厂不断壮大,到后来竟然建成了两座拥有2000多名工人,能制造大批量地雷、手榴弹、复装子弹、投弹简单,能修理各种机械的大型兵工厂。
汪德熙为了提高爆炸效果,总是尽可能往炸药筒里多加炸药,试验中发现这个爆炸效果未必好,而且老有没有被引爆的炸药。“汪德熙用铁锤猛砸炸药,砸响了说明不够稳定,砸不响,说明炸药稳定了。”张文宝说。同一时期,燕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张方、技术员军陶瑞也通过其他途径来到冀中根据地,成为技术研究社的生力军。
这时候,张方也与汪德熙愉快地合作起来了。他大显身手,证明了要是达到最佳爆炸威力,炸药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一个合适的填装密度。经过试验,果然装药少的爆炸威力远大于装药量多的。
亲自参与炸毁日军军列
氯酸钾混合炸药研制出来了,电雷管也造出来了。1938年9月,冀中根据地技术研究社准备让自产的炸药第一次投入实战。他们的目标是日军控制的铁道线。根据情报,这一天将有一列日军军列驶过平汉线。技术研究社不但要炸毁铁路,还要在这列火车到达时引爆炸药。这也是第一次对日军军列进行直接攻击。
为了保障首战告捷,八路军这次攻击在保定南北同时展开,各有一个爆破组实施攻击。保定以南这一组由汪德熙负责,以北那一组由军陶瑞负责。汪德熙是研制氯酸钾炸药的核心,本来不应该亲自上战场。但是,他不但去了,而且亲手操作了每一个步骤。这既是亲手杀敌的血性,也是想给跟随观摩的冀中军区工兵们做一次实战示范教学。
“全部准备工作完成了,汪德熙带着工兵找了一个地主的坟前的石碑试验了一下,用了一个炸药筒,效果很好,石碑断成好几段,飞出去老远。于是汪德熙带一个组,另一位兵工器专家军陶瑞带一个组,大家就出发炸鬼子火车去了。”张文宝说。
日军显然没少吃这种苦头,每逢有重要军列,都会先派汽车、装甲巡道车在前面查看一番。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一天,他们遇到的不是“扒路军”而是“炸路军”,就等日军军列开到才引爆。
这一次震动华北日军的爆破行动,宣告了根据地自制氯酸钾混合炸药的成功。此后,这种炸药不但经常在日军铁路线上炸响,而且装进了地雷、手榴弹、炸药包……成了八路军最有威力和杀伤力的“重火力”。
建国后参与原子弹研制
新中国成立后,汪德熙以自己所学加入到另一种威力巨大的爆炸物研究———原子弹。他是我国核化学奠基人,为研制原子弹、氢弹做出了重要贡献。而我国科技和财经战线的杰出领导人张劲夫,在洋洋万余言的《请历史记住他们》中,说到了汪德熙,文字如此记述:从大学调去的化学家汪德熙也到了二机部……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召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中央领导,参加的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地质部部长、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物理研究所所长钱三强、地质部副部长刘杰也到了会。这次会议,中共中央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研究原子弹的决定,而此后,汪德熙也被调兵遣将,参与了进来。
这时的汪德熙,已经被任命为401所即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张文宝说:“他知道自己身负重任,要迅速建立一个后处理工艺系统,如同解决一个人的消化、吸收排泄一样。”他还主要负责化学线,研究原子弹装料铀产品的分析,搞核武器引爆系统的点火中子源的研制……
最终,核弹的成功引爆证明了他的突出贡献。“中国科学家中的一门汪氏三兄弟,在各自的学科领域揭开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崭新一页。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华清、温家宝、宋健、方毅、张劲夫等,对汪氏三兄弟都曾有很高的赞誉。”张文宝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经济日报》1999年6月24日以整整两大版的篇幅,隆重推出“汪氏兄弟”;里面蕴含着人民对科学家的深情礼赞和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