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记者 李国瑞 通讯员 刘阳 张新会)西朱范村地处江苏东海、赣榆、临沂三县交界处,有“鸡鸣闻两省,狗吠听三县”之称。清初属兰山县,民国后属临邑县,1941年临沭县民主政权建立,属临沭县。
新中国成立后,隶属山东省临沭县蛟龙湾公社管辖,1973年,西朱范村划归东海县。西朱范村的两块圣旨诰封碑虽历经百年,至今仍完好如初,其内容无不彰显着朱范王氏显赫的家世……
西朱范村圣旨诰封碑 叙述碑主人悠悠往事
王得胜原名王绪岳,字捷三。他出身贫苦,为当路“三槐堂”王氏后人,其先祖是明朝武状元王明鹤。王得胜身材魁梧,拳脚棍棒非同一般,因家境贫苦投军海州军营,深得守备秦怀扬赏识,举介其入江南大营效力,以战功获得朝廷青睐,一路荣升,获御赐“智勇巴图鲁”(勇士)封号和御书“名将儒风”四个字。
光绪九年(1884年),王得胜补授从一品,任职江西南赣镇总兵,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授正一品山西河州镇总兵。晚年退居乡里,学诗作画,植树种菊,怡然自乐。岁月如梭,物是人非,不见往昔繁华,如今唯有几块御赐的石碑,略以窥见过去的荣光。
清廷褒奖王得胜伯母与叔母的两块功德碑,位于西朱范村南约1公里处的田地中,这里原先是王家的墓园,立在空旷田野里的两块功德碑显得高大而突兀,从碑的边框精美的图案即可感到主人身份的显赫。
两块石碑大小一致,通高2.28米,宽1.05米,厚28厘米。分别立于同治四年(1865年)与光绪十五年(1889年),内容极尽溢美之词,大力褒奖了王得胜的伯母与叔母,称其“德可相夫,教能启后”,可见一人之功德,竟能荫其全族。石碑保存至今,字迹清晰,通体完整,实为难得。
2015年底,当地政府为加强文物保护力度,拨专款在石碑外围修砌了保护围栏,并在墙内安放了文物标志碑,碑阴所刻的简介向前来参观的游客介绍了石碑主人显赫的生平。
镇压捻军余部立战功 被赐“智勇巴图鲁”封号
少年时代的王得胜一直在家务农,孤儿寡母,生活困顿。道光十八年(1821年),王得胜受族长指点,孤身返回故里海州当路投亲,途经海州洪门,偶遇海州守备秦怀扬,遂入秦府养马。三年后,王得胜返回故乡,入本村武馆习武。咸丰三年(1853年),经秦怀扬推荐,王得胜投奔清军江南大营,后因与太平军作战有功,获赏六品功牌。
咸丰八年(1858年),因克复江浦有功,同年实授赣榆县团总。咸丰十年(1860年),赴临淮关剿捻,因功赏五品顶戴,战后回驻海州护卫淮海漕运,来往于清江浦至海州之间。同年九月,捻军袭青口,王得胜被调往赣榆守城,终解累卵之危。同治二年,升任游击,同治五年升参将并赏加副将衔。
同治六年(1867年),王得胜遇到了平生最重要的一次升迁机会。当年十二月,东捻军余部在遵王赖文光率领下逼近扬州,情势甚急。王得胜率所部南援扬州,于城郊与捻军激战。混战之中,王得胜拉弓搭箭射中赖文光,遂亲俘遵王。次年,由钦差大臣李鸿章和漕运总督张之万合力保奏,王得胜擢升副将,并御赐“智勇巴图鲁”封号,名噪清军诸营。
同治八年(1869年),王得胜带得胜营围剿西捻军,因功著以提督记名简放。同治十二年(1873年),王得胜因病回朱范村调养,解甲归田。
招募团练组成海胜军 因失地赔款悲愤扼腕
光绪六年(1880年)复职,由漕运总督委办海州营务处,因擒获捻军首领,受到两江总督吴棠的赏识并保奏。光绪九年(1883年),五十八岁的王得胜由朝廷下旨,补授从一品江西南赣镇总兵。次年,因病辞官。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在黄海海战北洋舰队失利的背景下,次年1月,日本第二军第二师团、第六师团以两万五千人的兵力,在日舰的掩护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
3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两江总督张之洞为解山东之围,调驻守在镇江京口的名将冯子材北上驰援,为防止日军在海州一带登陆,命王得胜在海州招募团练组成海胜军,驻守青口一带海疆。冯子材节制海州、清江诸军,以应对日军在海州沿岸登陆。
正当王得胜积极组织防御之时,突闻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中国失地赔款,海州将士悲愤扼腕叹息。同年七月,王得胜补授正一品陕西河州镇总兵,但因旧病复发,辞官回朱范村养老。筑总兵府,建菊园,习书法,交文士,热心公益,造福桑梓,前后凡十三年。
光绪二十六年,七十五岁的王得胜自立生平碑,并立下“中正勤俭”之家训,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二十一日,王得胜卒于朱范村菊园,享年八十三岁,葬于朱范村西南沙岭之原。
至此,这位由雇工到一品大员的末代总兵走完了不平凡的一生。经两江总督端方奏请,于海州南门建王得胜专祠,诰授“建威将军”,诰赠其前妻傅氏,继室杨氏为一品夫人。次年,朝廷整理王得胜生平史料,交国史馆立传,并附祀于忠亲王僧格林沁祠,以示表彰。
刘少奇驻朱樊挽困局王家井证军民鱼水情
西朱范村原本叫朱樊村,1942年4月10日,刘少奇与随行人员冲破艰难险阻来到这里,领导开展解决山东问题。
据当地71岁老人王宗富介绍,刘少奇住的地方,便是昔日王得胜的庄园,“王氏家族没落了,庄园就闲置了下来,变成了一片菜地。”
4月16日,山东分局、115师、山东纵队等各部负责同志聚集在刘少奇住处,召开了解决山东当前和今后全局战略性问题的重要会议———山东分局委员(扩大)会议正式召开。
会上,刘少奇组织大家就各自的工作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将当前形势进行了梳理,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山东各部意见不合的分散状态结束,同志们之间达到了空前团结。
会后,山东局面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山东各部之间进行了认真的自我剖析,都积极行动起来,根据会议布置的任务,积极开展抗日革命根据地建设。山东的抗日烈火,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越烧越猛。
在王家庄园的不远处,有一口水井,是附近群众经常打水的地方。刘少奇和部队进驻之后,也经常到这口水井打水喝。这样一来,水井的出水速度跟不上,逐渐不能满足大家的用水需求了。
王宗富告诉记者,“刘少奇知道这个事情之后,就叮嘱战士们,不要再去那个水井打水了,要保证老百姓们的需要,我们到远一点的河里面去打水也是一样的。当地的群众看到水不够用了,也都自发跑到远处的河里面去打水,说要把水留给帮助他们建设家园的战士们,当时就出现了一个军民互让的动人局面。”
后来在文革期间,王家庄园被毁于一旦,这口水井也被荒草掩埋在菜地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落里,再不复当年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