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资讯 资讯> 文旅动态

《山海经》与古代连云港

【连网】 (徐广影) 《山海经》是我国最神奇的上古地理书,一直被视为荒诞不经之作。全书有《五藏山经》、《海外四经》、《海内四经》、《大荒四经》、《海内经》五个部分,其中《山经》主要记录五大山区的山川宝藏、图腾信仰和祭祀仪式,《海经》和《荒经》主要记录上古帝王、远方异国和神话故事。翻读《山海经》,可以让人超越时空,神游于古昔世界,与神话人物对话,与灵禽异兽同游,做一次超乎想像的穿越之旅。

连云港自古以来就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被评为“2000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连云港藤花落遗址,据专家考证,就是东夷少昊之国的都城,人口约为3000人,是一座东方原始城市,是连云港史前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那么,《山海经》里的连云港是什么样子呢?作为中国最早的地理书,《山海经》是否记录着古代连云港的山川宝藏、神话传说与图腾信仰呢?考古学家的考证是否与《山海经》的记录不谋而合呢?现在,就让我们从少昊之国与羲和之国说起,一起走进《山海经》里的连云港,让我们一起感受连云港的古老、神奇和浪漫吧!

少昊之国、羲和之国与汤谷

《大荒东经》:“东海之外有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海外东经》:“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

少昊之国,顾名思义就是少昊氏所建的鸟国,毗邻东海之外“大壑”。《说文解字》说“壑,沟也”,也就是深沟的意思。这个叫“归墟”的深壑,深得没有底,境内有甘山、甘水(甘渊)、汤谷和扶桑,据说幼小的颛顼帝曾一度到此,受他的叔父少昊的教诲,并帮着治理国政,学习做领导者的才能。少昊很宠爱这个侄儿,专门制作琴瑟,传授他音乐,待颛顼长大回家后,少昊便把琴瑟丢在大壑里,波涛涌动,就会传出阵阵悠扬悦耳的声音。

少昊,名玄嚣,是太昊伏羲氏的曾孙、黄帝的长子,伏羲是风衮部落人氏,以风为姓,以龙为图腾,故称“风皇”,后逐渐演变成“凤凰”。而作为伏羲之后的少昊出生在江水,长大后被父亲黄帝派到东夷,先在穷桑称帝,后迁都山东曲阜,建立了以鸟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少昊之国,他以五鸟、五鸠、五雉、九扈24种鸟命名官职,把一个原始部落古国治理得井然有序,成为中华民族赫赫有名的三皇五帝之一。

羲和之国的“羲”指的是伏羲,“和”指的是女娲,传说他们是夫妻关系,也许是指两个部落的通婚,他们带领各自的部落结成一个部落联盟,就成了“羲和之国”。国内有女子,名叫羲和,相传她是帝俊的妻子,共生了十个儿子,羲和常常带他们到汤谷下的甘渊沐浴。据《尚书·尧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可知,羲和浴日的汤谷(又叫旸谷)是一个叫嵎夷的地方,《尚书·禹贡》将东夷分为莱夷、鸟夷(岛夷)、嵎夷、淮夷等,嵎同郁,故嵎夷又称郁夷。《海内东经》说“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洲)”,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东北海中有大洲,谓之郁洲”,郭璞《山海经注》“郁州(洲)今在东海朐县界”,清许乔林所编《海州文献录》记载:“东磊面东为谷,四时旭日所照,奇峰怪壑,异草仙花,必羲和所居之汤谷也”,这说明“羲和之国”的“汤谷”就在现在连云港市东磊风景区。

由此可以推断,《山海经》中所说的少昊之国和羲和之国应在古称朐县现为连云港市的郁洲无疑,云台山古称郁洲,后来少昊迁都山东曲阜,羲和之国直到夏仲康率队讨伐才宣告灭亡。

奢比之尸、肝榆之尸与盖余之国

《海外东经》:“奢比尸国在其北,兽身、人面、大耳,珥两青蛇。一曰肝榆之尸在大人北。”

《大荒东经》:“有神,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比尸。”

《大荒东经》:“有夏州之国。有盖余之国。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

以上三段话翻译过来,是说在海外的东方荒野中,有个奢比尸国,又叫肝榆之尸,在大人国的北方。他们都是野兽的身子,人的脸型,长着一对犬状长耳朵,耳朵上挂着两条青蛇。有个国家名叫夏州国。在夏州国附近又有一个盖余国。有个神人,八颗头且都是人脸,老虎身子且有十条尾巴,名叫天吴。

这种半人半兽造型的“尸”应该是负责管理东方的土师,为祭拜时的图腾神物,所以奢比之尸应为奢比之神,肝榆之尸应为肝榆之神。《山海经》中像这样的图腾神物还有王子夜之尸、形天之尸、女丑之尸、夏耕之尸、据比之尸等等。

这里的“肝榆之尸”和“盖余之国”指的并不是现今的赣榆,而是古代的“赣揄”,当时“盖余之国”势力范围主要包括现在的南城、海州、云台一带,这是赣榆作为古地名在先秦就已出现的有力铁证,但“肝榆之尸”为何被称之为“盖余之国”呢,这就要从赣榆得名说起了。

据清《嘉庆赣榆县志》、《光绪赣榆县志》记载,“赣榆”地名由来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戆愚说,以当地百姓愚戆,古朴而得名;二是贡榆说,赣榆盛产榆树,进贡秦始皇修建阿房宫而得名;三是植榆说,相传孔子学生端木子贡游学吴国,路过赣榆晒书时栽植榆树而得名。此外,还有盖山榆水说、少昊赐羽说、贡羽说、鬼臾说等等。笔者认为,不论是“肝榆之尸”的“肝榆”还是“盖余之国”的“盖余”,都是赣榆的同音字而已,赣榆的初字应是“赣揄”,这已经从秦始皇陵出土的刑徒墓“赣揄得”、“赣揄距”阴刻小篆以及前汉官印“赣揄令印”和“赣揄丞印”得到证明,“揄”字从手而非从木字旁,可见“赣揄”乃地名本字,把“揄”写作“榆”应当是笔误之后的以讹传讹,所以不论“肝榆”还是“盖余”都与“赣揄”这两个字的本意相去甚远。

那么,“赣揄”这一地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2002年,北京大学教授、古文字学家王大有先生专程来连云港考察东磊风景区摸忽山上的太阳、星辰岩画,从一处石刻中辨认出“工、俞、风、重”四个古文字。

据王大有教授研究,“工”是人方之工,是测量太阳影子的工具———矩;“俞”是测天工具———规,俞加提手旁变成揄,表示用手拿着规测量太阳;“风”表示风夷部落;“重”是“赣”字初文,古文字中赣、章、重通用,表示重部落,重又叫句芒,少昊的儿子,《海外东经》说“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这四个古文字的意思就是风夷部落的重要一支———重部落,在首领句芒的带领下,手里拿着规和矩,在这里观天测象,这一论断和号称东方天书的桃花涧将军崖岩画不谋而合。因此,“赣揄”二字的真实含义其实就是天文中心的意思,由此可以推断,“赣揄”是中国最早的天文观测地,得名至少已有四五千年之久。

大人国、君子国与朝阳之谷

《海外东经》:“大人国在其北,为人大,坐而削船。一曰在(长差)丘北。”

《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张其两耳。”

《海外东经》:“奢比尸国在其北,兽身、人面、大耳,珥两青蛇。一曰肝榆之尸在大人北。”

上述三段话,是说东海之外的荒野中,有座山名叫大言,太阳和月亮都是从那里升起来的,还有座波谷山,就是大人国所在地,奢比尸国(肝榆之尸)在大人国的北边,据说大人们常聚集在山顶开会或买卖,因此称为“大人之堂”。有个巨人身材魁梧,蹲在山上,张开他那又长又大的两耳,山脚下的巨人正坐在海中间的船上撑船。传说大人国是巨人族的一支,要在母亲肚子里孕育36年,直到母亲头发花白了才诞生出来,但这些婴儿刚生下来就身材高大,而且会腾云驾雾,本领超凡。近年来,在灌云县大伊山青风岭上,发现了距今6500年的新石器时代石棺葬遗址,该遗址面积700平方米,考古人员丈量后万分惊异,有几具女性骨骼,身高都在1.7米~1.8米之间,作为新石器时期的女性,这样的身材足以称为“巨人”,对照《海外东经》“奢比尸国(古赣揄)在其北”的说法,专家推断,大伊山就是波谷山,也就是大人国的所在地。

在大人国的北边,有座东口山,那里有个君子国,这个君子国,向来以谦逊和长寿出名,是东夷部族中较为特殊的一支。君子国的人穿戴都非常讲究,衣冠齐整而且腰佩宝剑,彼此谦让有礼,每人都有两只斑斓的大老虎随侍左右,他们平时吃野兽肉,还吃一种叫薰华的草,可惜这种草花期很短,早晨开放,晚上就枯萎了,君子国民食用它可以长生不老。《博物志》云:“君子国人,衣冠带剑,使两虎,民衣野丝,好礼让不争。土千里,多薰华之草。民多疾风气,故人不蕃息。”

在君子国以北,有个叫“朝阳之谷”的地方,可以经常看见彩虹,这种彩虹各有两个头,一条在外,一条在内,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双彩虹”。朝阳之谷中还居住着一位神人,名叫天吴,也就是水伯。水伯是个半神半人的怪物,他长着野兽的身子,有八个脑袋,每个脑袋上都长有人脸,八只爪子和八条尾巴,身上毛色是青中带黄,住在彩虹北面的两条河流中间,担任水神。

有关连云港的风土文化研究,尽管尚未有定论,我也只是说出我的研究和想法而已,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综上所述,连云港是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早在1万多年前,连云港的先民们就在这里刀耕火耨,创造了高度发达的东夷文明,后随着部族通婚、战争及地壳变动,沧海变桑田,以鸟为图腾的东夷“凤凰”文化逐步与以“蛇”为图腾的中原“龙”文化相融合,形成中华民族著名的“龙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