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资讯 资讯> 文旅动态

板浦香肠蕴藏的百年古镇文化

【连网】春节的脚步虽已渐渐远去,但俗话说:“没出正月还是年”。回家过年的游子们,父母亲手做出的年夜饭的味道,依然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而作为年夜饭必备菜肴的板浦香肠,不仅在人们的唇齿间,留住了家的味道,也在人们的心中,种下了故乡传统文化的传承种子。

1

1-1

1-1

传承183年的饮食文化

都说连云港人爱吃、善吃,不管是拥挤市井,还是高档餐厅,都不乏色香味独特的美食,等待食客们光顾,而汇集了港城本土饮食文化精华的板浦香肠,更是众多本地食客和外地美食家们共同的最爱。

土生土长的港城人都知道“穿海州,吃板浦”这句民谚,特别是“吃板浦”这一句最为诱人。明清时代,板浦被誉为“盐池汇宝”、人文荟萃的风水宝地,盐商、富贾、文人云集,运盐河帆樯林立,市井百业兴旺,成为海属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较早成立的灌云县政府就在板浦。板浦香肠是古镇的金字招牌,“吃在板浦”民俗文化的一个标志。

明清时代,精于创业发家的徽商、晋商和苏南富商能人纷纷移居板浦,办实业、谋发展。南北东西的食俗、民俗在这里交融,形成独特的板浦民俗风景,激发了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古镇上出了许多美食家和擅长制作美味佳肴的名厨巧匠,诞生了一些特色鲜明的名菜、名点和风味食品。

“吃板浦,首吃是香肠!”不论是板浦古镇还是市区,高中低档饭店、宾馆,甚至百姓家庭招待客人,端上餐桌的第一道菜,往往是冷盘香肠。到连云港的四海宾朋回程时,板浦香肠往往成为他们的首选。餐桌上端上冷盘和爆炒的黄氏香肠,是好客海属地区人友谊的显示。蒸熟香肠的瘦肉呈红色、枣红色,脂肪呈乳白色,色泽分明,腊香味纯正浓郁,滋味鲜美,立即让人拍案叫绝。古海州人“买香肠,过大年”是一种流传已久的民俗,家中来客,蒸、煮、炒香肠既方便、省时、省事,又显得大方、喜气。

板浦香肠距今已有183年的历史了,早在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祖籍苏州石门的黄开基兄弟三人迁移板浦,以杀猪、灌香肠为业,后又开始制作肉枣、香肚等风味食品。因为他们技艺精湛,笃讲信用,在板浦镇上非常有人缘,人们尊称其为“老三黄”。

“老三黄”在古镇扎根并开创了基业,黄氏后人一代代继承制作香肠、肉枣、香肚的祖传技艺,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使之越做越好,美名远扬,板浦香肠畅销至北到天津塘沽,南到浙江宁波,由两淮盐务管理局经理缪秋杰购置通融。

五代人坚守的传统工艺

走入板浦东达肉制品厂,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幢幢古色古香的明清风格建筑,红油漆木柱、鱼鳞瓦、雕花廊檐再配上极富喜气的红绸灯笼,让整个厂区随处透出江南园林的味道,而屋顶上一座座造型各异的山墙,巍峨高耸中也承载着各自不同的寓意,与工厂大门的低调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

2004年,黄友沛买掉祖上三处房产,筹资把自己创建的海州板浦东达肉制品厂扩建至8000多平方米,上马现代化生产设备,生产规摸不断扩大。

与时俱进作出改变的,还有更加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在总结先辈制作经验的基础上,第四代传人黄友沛对生产工艺作了进一步改进,制作更加讲究。首先在选料上严格把关,主料一律采用上等猪后腿肉和猪脊膘,除去皮、骨、筋,按精瘦肉与肥实膘6:1的比例,手工切成小块,并加入了良姜、花椒、八角、小茴、丁香、桂皮,以及本地酿制酱油和55度洋河酒这7种配料,由专业师傅手工拌制、搓揉,卤渍12小时后,灌入本厂特制的灭菌肠衣,系口、分节,送入风干车间并挂上不锈钢晾架上自然晾干,再转入保鲜库存放。成品香肠清香满室、蒸煮或烹调后香气四溢,入口越嚼越香,口味悠长。

“我们除了按照传统工艺生产板浦香肠外,还承接了部分‘广式香肠’的加工,但说句良心话,全部采用机械化灌制并烘干的‘广式香肠’,无论在外观、口感、营养价值等各个方面,都跟按照传统工艺手工灌制的板浦香肠有着天壤之别。”黄友沛说,

自己这辈一共有兄弟10人,但只有自己传承了板浦香肠的家业,这与传统手艺的严格要求密不可分。“干这行要吃大苦啊!每天都要半夜起身查看肉料的腌制程度,还要不时地搅拌、翻动,每一批香肠的出厂,都要付出极大的辛劳。”黄友沛表示,自己的两个儿子是板浦香肠的第五代传人,时代在变、技术在变,但他们坚守不变的,是对祖辈手艺的尊重与质量的严守。

五代人的坚守,为板浦香肠赢得了应有的荣誉。板浦香肠先后荣获市、省“著名商标”称号,被评为市“十大名吃”,列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众多名家笔下的人间美味

香肠俗称腊肠,是一种大众化食品,我国各地,甚至许多家庭都会灌制,只是许多地方在选料上不太讲究,甚至一些小作坊为了便宜节俭,选用猪槽头肉、摊点卖剩下的下脚肉,调味品更不讲究,做工粗放。正因为如此,南方香肠甜、麻辣、烟熏味太重;东北香肠肥膘肉比例大多,吃到嘴里发腻;西部地区香肠酱色太重,缺少调味品;唯东方的板浦香肠特别讲究原料、配方、工艺,在色、香、味上下足了功夫,是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种香肠产品中的极品。“到板浦,吃香肠”成为外地人的一种嗜好和向往。

美味香肠板浦,引来了古今众多美食家的赞誉。早在清代,著名文字家袁枚品尝了“板浦香肠”后大为赞赏,即把制作香肠的配方和工艺编入了他所著作的《随园食单》一书中。

台胞辛子方老人,每次回乡都不忘带一些正宗板浦“黄氏香肠”回去,分给海州同乡品尝。他在台湾《海州乡土文化》杂志上撰文,赞扬“黄氏香肠品味超群,是连云港一宝,是古海州人过年过节必备食品”。

原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主任、书法家吴沫初先生称“板浦香肠”为名点制作一绝。当代电影表演艺术家程之先生,曾来板浦拍摄电视剧《醋圣》时,品尝香肠后诗兴大发,即席赋诗:“一餐香肠宴,尝尽天下鲜,美味甲寰宇,疑是作神仙”。

1984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来板浦参观考察,品尝“黄氏香肠”时连声赞誉“板浦香肠甲天下”。费孝通教授还不忘叮嘱:“要不遗余力檫亮‘板浦香肠’这块金字招牌,坚持精益求精制作工艺,争取早日走出国门,走上外国人餐桌,为连云港增光添彩”。

西安导弹学院政委刘长兵少将,专门托人千里迢迢从板浦带去“黄四麻”香肠。老干部王占雄60年前在板浦的外婆家吃过黄氏香肠,当他再次品尝到这人间鲜品时,欣然咏道:“黄氏香肠味特奇,不随桃李入时宜。色香味好众人赞,盛名远扬美誉传。”

全国著名书画大师陈正一、仇德培、武中奇、陈大羽等,先后慕名请人来板浦求购香肠,食后纷纷惊叹不已。他们知黄氏香肠第四代传人黄友沛先生酷爱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分别以自己的墨宝相赠。目前香肠厂已收到著名书画家为企业、个人及产品的绘画、书法、题词等近百幅,成为板浦香肠厂的一大亮点、看点、卖点,让到厂参观者赞不绝口。把企业生产经营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接轨,可谓香肠厂的又一精彩杰作,令人叹为观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