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资讯 资讯> 文旅动态

看看古海州的求雨妙招

1

【连网】(记者 李国瑞 通讯员 高伟 刘阳)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古时海州,每年春季常会发生旱灾。在天旱的日子里,人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的求雨仪式,如求雨要下“雨帖子”、七个大姐扒阴沟、将“旱魃”扒出烧死等。在城镇,居民会自发组织“保号会”,筹备求雨事宜,并有专门烧香拜佛的组织“盂兰会”,热心操办求雨活动。广大的乡村,则在盼请的形式下,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出面发动,百姓积极响应,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请来自己的“雨神”。

古海州的求雨石刻群

龙祠摩崖石刻群,又称马耳峰龙祠石刻,位于海州区锦屏山巅的马耳峰东南处,宋代被称为石庵或石泉庵,为宋代海州官民求雨之处,直到清代仍香火不断。此处求雨石刻群,反映了古代海州求雨习俗的盛行。

据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专家介绍,目前,龙祠石刻能看清楚的有8处,刻在洞内、外壁,其中宋代6处,金代1处。清代1处。具体为:北宋宣和二年题记、北宋庆历七年题记、北宋崇宁壬午题记、北宋皇佑癸巳年题记、北宋庆历丙戌年题记、北宋绍圣四年题记、金大定九年题记。其中一方石刻:

绍圣四年春旱闰月壬子太守鲍梓监郡陈升都巡检李禹锡县令周何尉沈钧宿齐祷于龙祠癸丑雨应三月辛酉复论祭谢。

通过刻文不难看出:北宋绍圣四年,春天大旱,有太守鲍梓率众官僚前往龙祠求雨,雨应后,又率众官僚到龙祠感谢的过程。

将“旱魃”扒出烧死

旱魃能兴妖作邪,迷惑老龙,不让天下雨,造成一方旱灾,而且只旱别人家的地,自己后代人家的地不旱。必须把有旱魃的坟墓扒开,将尸体烧掉,天才能下雨。

那么,旱魃是怎么来的呢?相传黄帝有个女儿,名叫“魃”,住在昆仑山的共工之台上,常穿一件青衣服,样貌很丑,据说还是秃头。(《山海经·大漠北经》毕元注:“《玉篇》云,女,秃无发,同魃”)。但是她的身体里面装满了大量的炎热,在一次帮助父亲的重大战役中,消耗的能量太多。可怜的魃,只能留在地上,不能上天了。

她居留的地方,总是旱云千里,滴雨全无。人民受她的灾害极大,都非常恨她,叫她“旱魃”,总想方法来逐赶她。

清末民初,赣榆县夹谷山(孔子会齐侯处)一带,连年春旱成灾,树死禾焦。人们认为旱灾是离海不远的黑林地方某家坟墓内的旱魃作怪。山前山后的八大“黄谷峪”和十二“小洪爽”(夹谷山后边有八个庄名叫黄谷峪,山前有十二个庄名叫小洪爽),共二十个庄子的居民,自发联合到黑林扒旱魃,把一个坟墓内的尸体扒出烧掉。

求雨要下“雨帖子”

在古海州城内的神庙里供奉的“玄天大帝”,又叫“北极大帝”,在诸神中地位较高,能调遣龙王,所以求雨最大的动作就是请他出坛,即将他的塑像抬到求雨现场,命龙布雨。

求雨时街道两侧的墙上,贴满彩色的标语,叫“雨帖子”,意为对雨下请帖;空中横拉三角形彩旗串,叫“雨吊子”,意为天上的雨掉下来。雨帖子和雨吊子上面写着“风调雨顺”、“沛然下雨”、“大雨倾盆”等。

求雨人要敞头赤脚,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呈现出一派下雨的景色。求雨的队伍最前面的是锣鼓开道(只准两鼓一锣,击鼓多于鸣金),随后抬着北极大帝的神像,神像前放一个瓷瓶,神像后是保号会的求雨队伍,边走边击磬木鱼并唱“求雨歌”:“小人求雨,万民得济;神灵慈悲,赐雨湿地;生灵获救,雨住水干;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向着“龙潭”(民间把大旱不干的渊子称为潭)进发。

至龙潭边,用空瓶子在潭内装满水,叫“取水”;抓一条泥鳅放在瓶内,叫“请龙王”;再把“北极大帝”和装泥鳅的瓶子,一起抬回神庙院内,让太阳暴晒,直到下雨,才把“北极大帝”抬进殿内归位,再把瓶子里的水和泥鳅送回龙潭内,叫“送龙王”、“还水”,否则下次求雨就不灵了。

在集镇和大村庄求雨,一般都是在门板上用泥塑一条龙,鸡蛋壳做龙眼,树枝杈做龙角,小蚌壳嵌在龙身上做龙鳞。泥龙塑好后,搭起一席蓬,把它放在蓬内“正位”,头前摆设香案,点烛焚香磕头祈祷,请求龙王显灵,大发慈悲,行云布雨,挽救生灵。

七个大姐扒阴沟

在海州地区的求雨习俗中,有所谓“七女祈雨法”、“七个大姐扒阴沟”一说。

在无力抬龙求雨的庄子,可组织七名童女,每人头戴雨帽,手拿锄头,到人家庭院内的阴沟上作象征性挖掘,意为扒通阴沟准备下雨淌水,边扒边说:“七个大姐扒阴沟,下雨下的漫海州,大河满,小河溜,今年庄稼大丰收”,连扒七家阴沟,连说七遍。

利用女性,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作为牺牲,贡献给神灵作为祭品,这在中国是有传说的。因为神灵多为男性,人们便根据现世间男性喜欢年轻女性的奉献而常常施用于神界。

古时候中国有所谓河伯娶妻,人们把年轻女性投于江中献于河神的传说。利用女子求雨,反映了人们这样一种心态,似乎也是历史上上述做法的某些遗传。

延伸阅读——民间求雨是一种习俗

与官方求雨不同,民间求雨是一种习俗,作为一种颇为庄重的仪式,民间求雨也有一套办法、规矩,形式多种多样,因地而异。

解放前,海州地区的一些山上都建有龙王庙、龙洞、龙祠、山川坛等用于求雨的场所,即使没有专门的龙王庙,也要在娘娘庙中供奉一尊龙王神位。“文革”期间,各种庙宇神位被摧毁,留下甚少。

民间认为,玉皇、雷公、风伯、雨师、龙王等神灵都主司降雨,所以人们为求风调雨顺,采用各种办法求助于这些神灵。有以牲畜敬献的,有以人祷者,还有抬着神位神像游乡展示以娱神的。

此外,还有专门用于惩罚旱魃的象征性表演;有求雨神的,有扎泥龙、草龙挥舞,也有在大门垂柳插枝,还有的捕捉蛇、鱼、娃等戏水动物作祈雨生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