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资讯 资讯> 文旅动态

古意栖云岭

W020140623701337651765

碑文:  大元皇庆元年四月一日重建 正堂记”(即公元1312年)


吴成芳

【连网】  从连云港市区北行20多公里,到达中云台山,地脉遽断,互不相属,东西横亘十五、六公里。大山东半截峰联岭属,第二高峰287米的栖云岭(也称溪云),古时山海相拥,钟灵毓秀,引来了无数仙释隐逸者,留下了无数谜一样的传说和故事。

栖云高眇

栖云之岭,宋《太平寰宇记》记载:“在东海县东北41里,即巨平东山之北岭。梁·明僧绍遁迹于此,此山高眇,故号栖云。”明僧绍,字承烈,山东平原鬲人,出生于一个信佛传统的世族家庭里。自宋至齐,多次拒绝朝廷征辟。公元466年,淮北、泗州沦于北魏,他随家南下。升明元年(公元477)又随其弟庆符到郁州,住栖云岭之栖云精舍,欣玩水石,竟不入州城,三年后又回健康。僧绍尤精佛学,齐高帝素仰其道德学识,后屡派人召其出山,皆称疾不就,后卒于永明二年(公元484)。

栖云岭上下的那片深山里,那些一块一块风水宝地,它吸引了历史上无数人来此遁迹、修炼。唐·李延寿《北史.艺术列传》载:“由吾道荣、琅玡沭阳人,少为道士,入长白山,泰山,又游燕赵间,学成了仍归本郡,到郁州山辟谷,只以松子、茯苓为食,求长生不老之术。因道术高明,北齐文宣帝(公元550)高洋见之甚悦,后归乡里。明·顾 乾《云台山志》:“栖云山即巨平之北岭,由吾道荣学道于此,结栖云精舍。”清.孙斯位也指出:“由吾道荣驻锡栖云之岭,冥游巨平之巅。”

人们今天走进到古人曾经栖息的地方,看到了那片深山里,人境空寂,山势峻绝,幽奇可爱。难觅千古隐士曾经修炼、生活过的,遗存下来的一些蛛丝马迹。当地一位熟悉热爱乡土历史、文化的蒋老指认,在栖云岭之北坡的一处涧沟旁边的平缓的数十平米的台地上,传说古人曾在此垒石为居。那时的大山下,是波浪滔滔的大海,背依高高的栖云之岭,可谓是修仙学道之人的极佳选择啊!如今岁月流逝了千百多年,而这里的青山未变,生态依旧,山上山下绿油油一片,林木葱茜浓郁,望之蔚然。今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些古人,在这深山里那种虔诚,那种与世无争的心态,在哪默默地修炼。沧桑岁月,世事巨变,可大自然留给后代人的这一笔一笔的宝贵遗产,能够保存完好如初,真是值得人们去珍惜,去爱护啊。

沿途所见所闻,让我们知道山区群众、干部对保护生态、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今天看到的这一片片绿色海洋,是当地人民群众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才取得的结果呢。云门寺顾书记说:爱护山上一草一木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坚决执行保护森林的法律所规定文件,绝不含糊,不动摇。古人慧眼独到选择了这里的幽奇佳境,我们更要加倍努力,让青山更青,留住绿色,留住美丽,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下更好地生活。

玉女梳妆

大山,除了大自然风光艳丽外,那些千姿百态,奇峰绝壁,兀然耸立,这些也都是令人欣赏、令人赞叹的一笔财富啊!位于栖云岭北边半山坡上高高地矗立着一块奇石,当地人称作梳妆台,它是蕴含古意的一处美丽风景。

当你来到了栖云岭北侧的山脚下,人们远远地望见,半山之处有一突兀、高高耸立,酷似一尊玉女梳妆似的奇石,这尊天然形成的巨大雕像,从陡峭的崖坡上的杂树丛生处拔地而秀出,峨然可爱。人们要走到近前,先沿着崎岖的山径小道,奋力登攀。前行之路,青藤碧蔓,少有人迹,空寂无声。近距离地来到奇石旁一看,下截宛如玉女身体,体如圆柱,围径约10米,高约20来米,顶部像有几块巨石重叠,叠石上顶部有石梳、石镜、石发夹等。叠石右侧有一长方形扁状空盒的妆奁,形态逼真,真是鬼斧神工,可谓大自然的神来之笔,令人称奇叫绝。整个石柱如刀削斧劈,峭不可跻,算得上是大山里独绝。在奇石旁生长着一种“络石”的草本藤蔓,成簇成片的,爬满周围。开出朵朵的白花,香味遍野,芳香袭人。游人路经此景,纷纷伫足,闻一闻这尊玉女梳妆时散发出来的浓浓体香。

与这尊奇石有关,在这里传诵着一个美丽的而又神奇的传说。上古时炎帝的小女儿女娃,一天去山下巨海的东海游玩,突遇风暴袭来了,被无情地波涛吞噬了。从此,女娃变成了鸟,名字叫“精卫”。每天去西山衔来石子和树枝,一次一次地投入东海里,想把东海填平。晋·大诗人陶渊明曾写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这段美丽的传说,它告诉这样一条道理,任何艰难困苦,只要敢于面对,为自己的命运作不屈不挠的搏斗,什么都能实现。

今天那块奇石依然高高地屹立在那里,保持者一种庄严而又神秘的姿态。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和沧桑岁月,如今在人们面前展现的依然是女娃那顽强搏斗,令人敬佩的那段美丽的传说啊!

这一天然杰作,告诉给世人什么呢?它那段神话般的故事,引来了显然是对女娃那段遭遇的同情和崇敬,多少年来它给这里的民众是更多的激励。过去的岁月,一代一代人常为这一动人故事而抛洒热泪,同情、钦佩“精卫”的顽强精神和她的坚强意志。

大家今天徜徉在似乎保持着永远的浓浓古意的这一玉女奇石处,让人们感慨万千,大自然塑造的这一形象,是让世间人们永远的记住她,记住女娃“精卫”的顽强精神,是她激励着一代一代的人们,奋力去完成女娃的未竟事业。如今的山下,沧海桑田,工厂林立,机器轰鸣,居民楼房,鳞次栉比。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人们为这一传奇故事激励而又感动,让自己用更多的努力,明白地去告慰上天的女娃,今天的群众为她完成了夙愿呢!

古庵传奇

在海拔160多米两山相拥的山坳里,有一处蓑衣庵遗址。今天人们怀着好奇去寻觅历史遗留下古人栖身过的地方。见到古庵旧址,古风古意浓烈,充满着神秘色彩。三道院落,山门、中院、后厅。旧址上残剩下约半米不等石墙,每道门均铺砌7-8级一米多长的条石台阶。在山门右侧东首十多米处,有两座石砌水井,水质清澈见底,西边一座井口偏东上方裸露一块斜卧的大石,上刻有楷体“大元皇庆元年四月一日重建 正堂记”(即公元1312年)。古时知县,知府称为正堂,可见当时的官府对此庵的重视。

蓑衣庵应与蓑衣道人有关,人们来到这里,仿佛将你带到了数百年前的历史长河中漫步,留下的是不尽的思索和感慨。《宋史·方技传》载:“蓑衣道人姓何,朐山人(海州),披蓑癫狂,以蓑衣蔽形,故号。”“擅药,济活民众,问休咎,罔不奇中,有时用一根蓑草治好病人”、“绍兴末年到平江(苏州),孝宗帝敬服有加,赐建通神庵”。卒于庆元六年(公元1200)。宋·岳飞之孙岳珂在《桯史》曰:“何蓑衣淮阳朐山人,书生也。世为鼎族,己能文,一日焚书裂衣遁去,人莫知之。”他苦读儒家经典,尝举进士不中,十分黯然。曾写诗:“水绿山青好去玩,花红酒醉几时休,转头不觉无常别,万古惟存一土丘。”挫折使他悟明了人生道理,从此改修道术。当地人听传说,何蓑衣早年来到栖云岭修行,后因道术精,德行好,声名远播,受宋时官府支持,创建了蓑衣庵。清《嘉庆海州志》载:“山东兖州泗水人张志朴,隐居清霄洞,身着蓑衣在此修道,卒于1254年。从时间、年令看,张志朴是何蓑衣第一信徒,继承了他真传、衣钵。绍兴末,晚年的何道人因遇海岛被抗金义军占据,他再次云游江南。

一块石刻是一段历史,是一段遥远而又长久传颂的故事。在栖云岭东侧山坡巨石上镌有“后进野子四昼擒阳庵”下半截书“已回攸雅到洋边 闲观沧海度流年 远望溺水十万里 游得三千不用舡”,“巧工相庭方”的石刻,传说就是何蓑衣当年隐逸深山时心灵深处的最初流露。诗中前段道出自己身份,谦称像白居易诗“归来是野人”中庶民,野子。“溺·弱”为通假字,“三千”为佛学用语。此诗受唐诗格律影响,字字流露出作者甘愿抛下功利名禄,隐居深山,一心向佛之独白,也是仕途不顺的早期宣泄吧!首句描写的是山下海洋的特定环境,隐含前途苍茫;“已”,再次找到了攸关人生,与以前那样的美好。后几句对今后的路,意识到比苏轼“弱水三万里”还要远到“十万里”那样险而遥远,让人无可奈何。最后他挥洒妙笔写下了“游得三千不用舡”,这是为他今后找到脱离凡尘,淡泊人生的鲜明表述,也是他人生心灵的更高追求。全诗紧扣一个“水”,就要遵循老子“上善若水”样,淡泊以明志,独善其身。人们吟着石刻上诗,分明读懂了作者的心中之谜,就是何蓑衣内心的真实写照吧!

人们留连在这古遗址处,发现庵堂左侧崖坡巨石上刻有“道光丁酉年”“半间石壁能留鹤 一领蓑衣许济人”的楷书大字,十分引人注目。数百年后信徒对故去的蓑衣道人学识、德行彰显其仰慕与崇敬,不失为古庵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