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张晨晨 查长丁) 顶尖乒乓球运动员汇聚港城
众所周知,中国乒乓球上世纪80年代的辉煌是多年积累的结果,这与中国体育不断进步的大环境也是分不开的。“乒乓球运动体系到上世纪80年代已经形成、完善,中国乒乓球运动的群众基础也已经形成,这为中国乒乓球称雄世界奠定了基础。”赵国祥简单评价道。而1980年,在港城举行的这场比赛,算是为此后的传奇故事做了个“良好开篇”。
资料显示,1980年全国乒乓球优秀运动员比赛,自5月15日举行,直到5月18日结束,共282场激烈争夺。据赵国祥的回忆和一些史料显示,当时参加这场比赛的是98名优秀运动员,“他们从13日中午到达我市以后,顾不上休息,当晚就投入到了紧张的赛前训练活动中。运动员们生龙活虎,挥拍练球,个个汗流浃背。”这其中就包括当时最热门的男性种子选手:滕义、王燕生、江加良、陈勇等;女子种子选手:曹艳华、沈剑萍、耿丽娟等,皆是当时最顶尖的乒乓球运动员。
比如滕义,当年18岁的他,实力雄厚。15岁便初露锋芒,获全国乒乓球比赛男子单打第三名,是中国乒协公布的1980年度优秀运动员。而王燕生攻势凌厉,动作敏捷,速度超群,被誉为我国乒坛上的“快中之快”。1979年底,他第一次出国参加国际比赛,与蔡振华等合作,一鸣惊人,连续两次夺得欧洲大赛的男子团体冠军,并与谢春英合作,以3比1战胜第三十四届世乒赛混双冠军塞克雷坦和贝尔热雷。曹艳华则善于右手直握球拍,反胶快攻结合弧圈的打法。她的技术风格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快攻打法的基础上对旋转有了新的突破。她多次代表我国参加重大比赛,是第八届亚运会乒乓球赛女子团体冠军队主力队员,也是第三十五届世乒赛女子团体冠军队主力队员。
为办好比赛,港城严阵以待
“我是1956年正式参与市体委筹建工作的,一直到1991年退下来,算是见证了咱连云港的体育发展史。”赵国祥说,他也因此见证了港城市民的体育热情一点点地被点燃。而那次乒乓赛事,更是激发了全市人民的参与热情。
“连日来,港城人民怀着十分欣喜的心情迎接来自祖国各地的优秀乒乓健儿。市体育馆整修一新。巨幅会标和宣传画在馆外悬挂,馆内灯光装置安装完毕,门窗都更换了新的帘布,八个比赛场地已布置就绪。”这是当年《连云港报》上的报道内容。而据赵老回忆,这次规模较大的全国性比赛,对器材要求较高,赛区场地器材组的工作人员从4月份开始,就不辞劳苦,夜以继日地工作着。
“馆内原有灯光悬挂太高,他们就用白铁皮自己动手卷成灯罩,并装上灯管;场地缺乏挡板,他们就收集旧钢筋和经过洗染的包装布,做成了156个乒乓挡板;原有的球台不符合要求,我市体委的人就派专人前往南京购置,用专车连夜将球台运回,保证了运动员们赛前练球和比赛需要。”赵国祥回忆道。
为了搞好这次全国性比赛,来自全市各条战线的46名男女裁判员,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做好赛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据一些材料显示,国家级裁判、哈尔滨市体委的谷生雨,是位久经赛场、经验丰富的老裁判,当时受国家体委委托来赛场担任副裁判长。他一来到我市,顾不上劳累,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和年轻的裁判员住在一个大房间里,随时进行业务辅导。在他的行动鼓舞下,尽管学习训练任务十分紧张,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却没人叫苦叫累。
港城人见证“国乒”的崛起
最终,在这次比赛中,经过282场激烈对决,来自解放军队的李振恃、上海队的曹艳华,分别获得男女单打冠军。福建队的许增才、上海队的卜启娟分别获得男女单打亚军。
“老将李振恃打得顽强,充分发挥快速凶狠的打法,在击败了获得上海国际乒乓球邀请赛男子单打冠军王会元以后,在决赛中又以3比2的成绩战胜了小将许增才。当年18岁的上海选手曹艳华,比赛中速度快,攻击力强,战术多变,落点准确,意志顽强,获得了女子单打冠军,成为那次比赛中唯一保持不败纪录的优胜者。”结合史料,赵国祥回忆道。
值得一提的是,1981年4月,当李振恃赴南斯拉夫参加三十六届世乒赛时,女儿出世。这是李振恃最后一次为国效劳,结果和当时的另一位乒坛名将蔡振华合作夺得男双冠军。为纪念此役,张立为女儿取名为李南。如今,李振恃一家已移居美国。美国乒乓球运动开展得非常红火,不少四川籍球员退役后到美国开设球馆,普及乒乓球运动。李振恃在此期间的功劳非常大。
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男子乒乓球的一个鼎盛时期,在1981到1987年之间的四届世乒赛上,他们包揽了男团和男单奖杯,获得了两届男双桂冠。当时在中国乒乓球女队担任教练员的张燮林曾对一位媒体记者骄傲地说:“80年代初期中国乒乓球水平当时是世界最先进的,可以说横扫世界乒坛,这是在六七十年代经验总结,技术进步基础上取得的。”而有幸,连云港“亲眼”见证了这次“华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