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资讯 资讯> 文旅动态

百年老碑记录清末往事 赣榆老人看护半世纪

1-1

 

1-3

 

1-2

 

【连网】(记者 李国瑞 通讯员 刘阳)  赣榆区宋庄镇范店村有一块镌刻于清代光绪年间的石碑,名曰《修濬贛邑河渠堤壩碑记》,碑文记载了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赣榆地区淫雨成涝,灾民苦不堪言。此时,被誉为江北名流之一的许鼎霖临危受命,在担任导淮赈灾官员期间,募款赈济,疏通朱稽河。赣榆人民念及恩德,为其树碑以资褒扬。

1966年,宋庄公社社员黄德先听说社里要把村头的大石碑砸了盖房子,他毅然将石碑运回村里立在村道旁,连年看护,这一看就是五十年。

如今,常年在外求学打工的年轻人回乡探亲,总会到石碑旁看看、摸摸,厚重的老碑成了他们这些“漂一族”对家乡的共同记忆,承载着他们对家乡的无尽思念……

宋庄范店村百年老碑记录清末赈灾往事

自古以来,赣榆即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县,灌溉问题是农业生产的头等大事。范店村周边农民所使用的灌溉用水,大多来源于附近的青口河与朱稽河。

范店村为朱稽河下游五道沟汇拢之处,只因上游泥沙壅塞,河床逐渐升高,终至淤为平地。每遇大涝大洪年份,村庄淹没,庄稼颗粒无收;遇旱,则赤地千里,田禾枯焦,人民流离失所,卖儿鬻女,屡见不鲜,特别是洪灾时往往是家毁人亡,惨不忍睹。虽然历代地方官吏也曾为之疏浚,怎奈清廷国库空虚,政府所拨款项有限,加之官员从中克扣贪污,往往不了了之。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夏,接连的暴雨导致淮沭沂泗诸流一齐泛滥,海水倒灌,徐淮海50余万灾民蜂拥至清江浦。据《清史编年》载:“五六月间,江苏特大水灾,尤以苏北为重,灾民达七百余万。仅至清江之饥民即达四十九万。”赣榆区博物馆保存有一块镌刻于光绪三十三年的《清封光禄大夫奉天交涉使许公九香感戴碑》,碑文所记内容与范店村的《修濬贛邑河渠堤壩碑记》可相互对应,即光绪丙午年(1906年)赣榆洪涝发生以后,身为“淮北赈务”的许鼎霖向清廷飞递檄文,并利用其特殊的官商地位和特有的影响力,募来巨款。待各地“幹员”到位后,于次年春开工,仲夏雨季到来前完工。此举不仅使沿岸百姓解除了“夜恒相惊,人至不敢解衣”的担忧,也很大程度上分担了政府的责任和压力,缓和了清末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为稳定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末大居士高鹤年在《名山游访记》中收录有《光绪丁未徐淮海水灾春赈视毕往嵩山游访记》,文中记载“三月初二日,海州出发。沿途春暖花香,麦苗茂盛,缘翠连天。春赈开查,饥民有望……上年勘灾……”。这短短几句话从侧面印证了光绪三十二年苏北发生的水灾,以及次年春开赈的史实。

江北名士许鼎霖投身实业热心公益

许鼎霖(1857-1915年),字九香,祖籍安徽歙县,是清末民初活跃在我国政界、实业界的一位颇有盛名的江北名流。清咸丰七年(1857年)生于赣榆青口镇二沟村。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二十五岁的许鼎霖从此搭上了清王朝政治舞台的末班车。

光绪十九年(1893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许鼎霖曾任清政府驻秘鲁领事、安徽庐州、凤阳等县知事、浙江洋务局总办、江苏教育总会副会长、北京资政院议员、本溪湖煤铁公司督办、奉天交涉使等职。

十年的官场生涯使许鼎霖宦囊甚丰。他深信李鸿章提出“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观点,认为“中国贫弱自此,苟不自实业入手,则国必日蹙,民必日困,安有富强之日!”

许鼎霖毅然投资实业,先后开办了耀徐玻璃公司、海丰面粉公司、赣丰机器油饼厂。此后,又分别与张謇、严信厚等人合伙经营镇江开成铅笔罐厂、赣榆海赣垦牧公司、上海同利机器纺织洋线麻袋公司、上海大达外江轮船公司,并向北京博利呢革厂、景德镇江西瓷业公司等企业投资。

人到中年,许鼎霖积极倡导教育,办实业,兴农垦,治水赈灾,成为当时颇有影响的封建官僚资本家,与张謇合称为“南张北许”,加上海州沈云霈并称为清末民初的“江北三名士”。

八旬老人看护石碑半个世纪珍贵文物得以保存至今

1966年,时年32岁的黄德先是赣榆宋庄公社的一名普通社员。那年春天,公社计划在村头为上山下乡的知青新建屋舍。由于宋庄地处赣榆东南沿海滩涂,岩石稀少,砖瓦紧缺,当时大部分社员住的还是土坯房。为了给下乡知青搭建一幢像模像样的宿舍,生产队里便有人打起了村头那块石碑的主意。

据黄德先老人回忆,刚解放时的宋庄公社,有一条通往新浦的大道,自打他记事那年起,这块石碑就耸立在路边,当地人将其视若神明,无人敢碰。得知生产队要用石碑盖知青宿舍,黄德先首先找到生产队长,向其说明石碑的历史价值。由于当时“破四旧”的浪潮还没有兴起,大部分社员对石碑被赋予“神性”的东西还心存疑虑,因此黄德先保护石碑的请求在公社里既没人反对,也没人支持。于是,黄德先自己赶着队里的牛车,好不容易才将沉重的石碑运回村里,立在村北的土路旁。

当年8月,一场轰轰烈烈的“破四旧”风暴席卷整个中国,大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惨遭灭顶之灾,黄德先所在的宋庄公社也未能幸免。当有人扛着锄头、铁锤扬言要把石碑砸碎时,年轻气盛的黄德先站了出来,一次又一次地劝阻了前来砸碑的村民,石碑就这样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文物收藏热也悄然兴起。据有关部门统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国因偷盗、贩卖而消失的不可移动文物超过了4.4万处。出于对古代书法艺术的喜好,一些文物收藏者将目光集中到了古代石碑上。

据黄德先老人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每隔几年就会有外乡人来此打探石碑的价格。当得知村里对保护这块石碑的坚决态度后,文物贩子只得悻悻离去。

记者在村里了解到,许多常年在外求学打工的年轻人,对遥远的家乡早已没有了具体的印象。但在他们的脑海里,村头的那块老石碑是他们儿时玩耍的地方。每次回乡探亲,他们都要到石碑旁看看、摸摸,似乎这块厚重的老碑成了他们这些“漂一族”对家乡的共同记忆,承载着他们的乡愁。地方政府出资建文化广场传播弘扬传统文化

日前,记者从赣榆区文化部门获悉,赣榆区宋庄镇与区水利局计划在年内出资新建一座文化广场,并从区博物馆征调文物,将清光绪三十三年《清封光禄大夫奉天交涉使许公九香感戴碑》与《修濬贛邑河渠堤壩碑记》并列展示。

宋庄镇文体中心主任宋悦告诉记者,“此次针对宋庄范店村许鼎霖治水碑的保护工程,既是赣榆区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建设美丽乡村、开发地方文化景点的民生工程,也符合江苏省水利厅在《江苏水文化发展规划》中所倡导的‘打造水文化品牌,保护水文化遗产’的总体要求,意义非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