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记者 史卫平) 自是君家多谪仙,人间哪得有新编。十年未醒红楼梦,又结花飞镜里缘。
海州板浦东大街边,一处幽静古朴的院落,一棵高大的皂荚树傲骨凌空,状若华盖。距今约200年前,那位号称“松石道人”的李汝珍在此写出了《镜花缘》。
著书者早已离开尘世不知葬于何处。院落中草木深深,人去房空。高大的皂荚树年复一年,寂寞地发芽、开花、结果,在风中回望过往。它与那些无声的青砖黛瓦,曾伴随它的主人见证了那部“镜花水月”般的著作从这里诞生。
古镇 故居 古树
海州通往灌云的204国道往南,约摸30里地,即到达古镇板浦。拐上小镇的东大街,走不多远,就可看到路边的李汝珍故居。
故居门厅的门楣上,悬挂着“李汝珍纪念馆”金字匾额,出自著名书法家尉天池手笔。院内,遍植常青树木。
主展厅中,矗立着一尊李汝珍的塑像。大厅陈列柜内有中外多种文字版本的《镜花缘》和学术论文、研究资料,从中可以了解关于《镜花缘》的学术价值。大厅墙上挂满一些名人学者的书法绘画,内容大多与李汝珍和他的《镜花缘》有关。
主展厅后院,北墙上书写着王羲之体的“镜花水月”四个大字,苍劲有力。
院中西北角,有一棵200多年的皂荚树,傲骨凌空,状若华盖,高过二层小楼,高大的铁杆铜枝越过花墙,遮了隔壁校园一角。
皂荚树下,石桌石凳,围树而造。树右侧有一口井,圆圆的井身是磨石条拼砌的,古色古香。井旁竖石碑一块,隶书“松石井”三字依稀可辨。背面的字,残损模糊。
皂荚树又名“皂角树”,属蔷薇目,豆科落叶乔木或小乔木,叶为一回羽状复叶,上面长着短短的柔毛。现在正值5月,黄白色的花已落,结出一簇簇果实,跟豆荚有些像。
到了深秋季节,果实成熟时,状若刀鞘,挂在枝叶间,黑而且硬,每有风起,便窸窸有声。
皂荚树的果实是医药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及洗涤用品的天然原料。用竹竿打下,敲碎,用以漂洗衣裳、秀发,去污力极强。此外,它的种子可消积化食开胃,并含有瓜尔豆胶。
板浦人姚祥麟在他的《板浦春秋》书中写道:“皂荚树全身都是宝,它的叶子晒干了可以做中药,降压效果非常好。皂荚仁可以炖汤,也可以炒着吃,营养可丰富了。还可以做成皂荚饮料,酿出皂荚酒,深受人们的欢迎。”
皂荚的傲骨与李汝珍的孤傲
李汝珍纪念馆馆长杨光玉已在这里工作了24年。
1992年,李汝珍纪念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当时,刚刚从江苏省出版学校毕业的杨光玉被安排到这里工作。初到这里,他对纪念馆的一草一木、李汝珍的生平及其《镜花缘》都充满了好奇。
据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李汝珍字松石,号松石道人,直隶大兴(今北京)人,大约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李氏弟兄三人,李汝珍排行老二。
清乾隆四十八年至嘉庆四年(1783年—1799年),其兄李汝璜担任板浦场盐课司大使,卸任后又在板浦场居住多年。李汝珍20岁左右随李汝璜从大兴移居海州的板浦,原住在盐课司大使衙门的后院西书房内,有缘结识了板浦“二许”(许乔林和许桂林),后又续娶“二许”的堂姐为继室。
作为纪念馆的一部分,现存的李汝珍故居是一座两进院落的清代建筑,共有房屋12间,分为起居室、书房、客厅和棋艺室,青砖黛瓦,雕廊飞檐,庭院高低错落,变化有序,古意盎然,清秀雅观。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布衣文学家李汝珍的生活和写作情景。
起居室内的陈设具有清代海州一带的风情。书房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挂着的当代画家王宏喜所绘“李汝珍著书图”,画面上李汝珍在凝神构思,栩栩如生。客厅是李汝珍会友之处,对他创作产生影响的两个内弟许乔林、许桂林经常和他在这里进行诗文唱和,为李汝珍写作《镜花缘》提供了许多重要素材。棋艺室由客厅西间和西厢房相通,布置高雅而简朴。
如今,“李汝珍纪念馆”作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免费开放,每有旅客前来瞻仰参观,杨光玉都要为他们义务讲解。
“可以想像,当时李汝珍在写作累了的时候,一定会站在皂荚树下仰望星空。”杨光玉说。
在杨光玉看来,也许正是因为皂荚树的傲骨和荡涤尘世的品格,才成就了李汝珍孤傲高尚的人格,进而写出独具慧眼、超凡脱俗的《镜花缘》来。
在故居客厅门前,还有一棵百年石榴树。“它也曾经为李汝珍创作《镜花缘》带来灵感。”杨光玉说。
《镜花缘》中描写道:“此花后来送至东海郡,附近流传,莫不保护,所以沭阳地方至今仍有异种,并有一株开五色者……真可甲天下。”李汝珍还将石榴花评为“花中十二友”之一。
“由此可见作者对这棵石榴树偏爱之深,意义非同一般。来参观的游客到此树下,都不忘抚摸一下,找找他当年的‘灵感’”。
城春草木深
李汝珍博学多才,花了大量时间研究音韵对弈之类,除了《镜花缘》外,还著有《李氏音鉴》和《受子谱》(收集了200多盘围棋残局)。《镜花缘》的酝酿、创作都是在板浦完成的。从开始构思到最后完稿,历时20余年,其间,三易其稿,创作态度极为认真严肃。书成后先在亲友中流传,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正式付印出版。
《镜花缘》问世后不久,李汝珍不知为何与许乔林闹出了矛盾,加之他的继室已去世,两人从此断绝了往来,李汝珍的《镜花后缘》也就无法再写。
据《中国文学史》介绍,他的晚年生活贫困潦倒,有诗道他是“耕无负郭田,老大仍饥驱”。1830年左右,李汝珍去世,其棺柩葬于何处不得而知。主人离去后,留下院中的树木兀自生长。
他的两个尚未成年的儿子由许乔林抚养长大(其时许桂林早已去世),此二子长大后,离开板浦回了大兴祖籍地后,许乔林还曾寄钱给予资助。
彼时的板浦就叫“海州板浦”,约百年前灌云建县,板浦成为灌云县治。2009年虽复称“海州板浦”,但此“海州”已非彼“海州”,所辖地域远不能与昔日相比。
“二许”旧宅的位置就在李汝珍纪念馆南边不远,但早已毁于1938年的日机大轰炸。现在板浦通鱼巷内许家还有几间房,也是改建过的,仅摆放在大门两旁的一对石鼓是“二许”旧宅原物。
幽静的李汝珍故居院落中,草木深深,人去房空。高大的皂荚树年复一年,寂寞地发芽、开花、结果,在风中回望过往。它与那些无声的青砖黛瓦,曾伴随它的主人见证了那部“镜花水月”般的著作从这里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