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张晨晨)日前,我市国音乐器有限公司的资深“二胡制作人”罗彩柱,应邀参加了“中国好二胡”第一届全国二胡制作交流展示大会。与会期间,罗彩柱与二胡演奏家、二胡教育家、二胡制作师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两把参赛二胡都获得了优秀奖。
这也让这位“手艺精湛”的民间“二胡发烧友”进一步为广大港城市民所熟知。近日,记者就走访了这位“民间高手”,让我们了解一下他与二胡的不解缘分。
■ 文艺少年多梦想
和每一个生活在海边的孩子一样,儿时的罗彩柱经常和一群小伙伴们嬉闹玩耍,放假时整天下海赶网,在河沟里捕鱼捉蟹。直到十岁那一年,他发现平常和自己一同玩耍的大男孩们每人都做了一把二胡在练习拉琴。
“我看在眼里,痒在心头,因为我也特别想拥有一把自己的二胡。因为年纪小,做琴有困难,只好模仿小伙伴们做好的琴,自己慢慢地摸索着做。”罗彩柱告诉记者。
罗彩柱找来竹筒和竹竿,用火叉烫琴眼,用海里的河豚鱼皮做琴皮,黄鱼膘熬制后粘琴皮;盐竿削细做弯,尼龙绳用开水一烫,制成琴弓,上好丝弦、点好松香,一把简易二胡就做好了。有了自己的二胡,罗彩柱心中那艺术的火苗更被点燃了,一下便为二胡着了迷,成天起早带晚地刻苦练琴。皇天不负有心人,那群一起做二胡学二胡的小伙伴们都半途而废了,而他却打开了音乐的那扇大门。
到了十二岁那年,样板戏达到了鼎盛时期,罗彩柱家所在的盐场搞起了试点,成立了宣传队。宣传队本来准备抽调罗彩柱的姐姐去做宣传队员,但是姐姐不擅长文艺,不愿意去参加,所以就和领导建议,让自己这位虽然只有十二岁,但是却有二胡特长的弟弟来顶替她。就这样,罗彩柱阴差阳错地去了宣传队,一呆就是三年,更加深了他与二胡的不解之缘。
“我到了宣传队后真是大开眼界,当时场里选派的二胡老师是一位当地有名的琴师,第一次听老师拉琴,我就被深深地震撼到了。”他说,果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啊,他从没想过竟然还有人可以把二胡拉到这个水平。“那几年的经历真正扩宽了我的眼界,增长了见识,学习到了很多宝贵的知识。”他感慨道。
■ 人生低谷后重拾初心
罗彩柱对二胡的热爱从未减少。上了高中以后,他经常与班上的音乐爱好者交流切磋,而且此时教音乐课的老师就是当年在宣传队里拉二胡的老师,罗彩柱为此得到不少真传,水平提高很快。
高中快毕业时,场里让他兼修小提琴这门乐器,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罗彩柱下了很大的苦功自己进行练习。就是在练琴的过程中,他发现与小提琴相比,二胡因为没有指板的约束,拉起来发挥空间大,能尽情抒发情感,但是二胡的共振与共鸣没有小提琴好。此后,罗彩柱更加注重对乐器本身的思考,改革创新的那颗种子已在内心萌芽。
“可惜参加工作后,我没有走上专业二胡的路子。”罗彩柱回忆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罗彩柱被调入江苏省盐业公司,1989年被公司选送到轻工业干部管理学院脱产学习两年,毕业后受邓小平南巡讲话影响,毅然下海,从事广告行业,此时他已37岁。“因多种因素,到1996年,公司关门倒闭,员工各奔东西,这是我一生中经历的最痛苦的日子。”罗彩柱回忆道:经过一年调整,我逐步理清思路,重振精神,于1998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事业的重新入轨,我想把年轻时的爱好逐步捡起来。”罗彩柱说。于是,他重新拉起二胡,感受到年轻时的激情。但他觉得传统二胡因为音量不大,不能尽情抒发内心的情怀,就买了多把高档二胡,最贵的近三万元一把,但还是觉得不过瘾,干脆买来微型扩音机,放大音量。但这样做音量是大了,手感还是原来的样子,浑身劲使不上。此时他便萌生出了改进二胡的想法。
■ “有心人”钻进兴趣天地
二胡是中国独有的民族拉弦乐器,历经千年演变,已经成熟定型,尤其是近现代二胡改革探索者众多,很难再有新的突破。面对实际状况,罗彩柱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无从下手,不知从哪里寻求突破。
经过思考、揣摩、假定、推敲,苦思冥想、废寝忘食,他常常在凌晨时分突发灵感,终于在一次练琴过程中找到突破口。因为二胡音量小,声音单薄,他用微型扩音器练琴,声音明显增大,音色也浑厚,他就分析,为什么扩音器传出的效果会不一样呢?结果发现,除了扩音器有放大功能外,还安装两个喇叭,如果关掉一个喇叭音色就单薄,如果两个喇叭同时开,发出的声音就浓厚。
这一发现使他受到启发,于是,开始在二胡的琴筒上做文章。“琴筒类似于喇叭,但只有一个,有效的办法还得从琴筒内部着手。”罗彩柱熟练地为记者讲解。为了求得真实效果,他用同样木料、同样皮质做了五把内部结构不同的二胡,试拉后,其中一把音量明显大、音色浑厚,演奏手感好,于是,他把五把二胡编上号,拉给五音不全的妻子听。试听前,他对妻子说:你不懂音乐,也不喜欢音乐,如果能从五把二胡中,找出一把最好听的二胡与我事先设定好的那把双声道二胡对上号,证明就成功了。
实验结果出现了令人惊喜的一幕,妻子竟然一口说出他事先设定的那把二胡。
于是,他当着妻子的面宣布:我要做二胡!
■ 反复试验终成“独一”
真要做二胡,做出好二胡且批量生产又谈何容易。
“我遇到的第二个难题是鞔皮工具。”罗彩柱说,传统的鞔皮工具用的是绳拉绞关加刹上紧,费时费力,工效低、可控性差,无法做出更高档的琴,也不适应批量生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出好琴,必须先从制作工具入手。
为了找到最佳方案,他先后采用匙扣固定、螺丝固定等方法,最终确定采用绳索螺丝可调节鞔皮器,此种工具可松可紧,可以整体松紧,也可局部松紧,使用时得心应手,提高工效,所鞔琴皮松紧适度,音色出色。如今,罗彩柱的可调式鞔皮器和双声道二胡均已申报国家专利,并获得专利证书。
而第三个难题是套皮过程难度大、要求极高。“从泡皮、揉皮、拉皮、铲皮、刮皮、套皮、鞔皮等细节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材料。”不过,经过深入的研究和实验,他成功研制出琴皮加温技术、琴皮反套反铲技术,为制琴后道工序创造了良好条件。
此后,为了获得权威的考验和认证,罗彩柱还带着几把二胡请市二胡协会会长孙正中老师鉴定,试拉后得到了高度评价,并做出这样的结论:双声道二胡与传统二胡比较,传统二胡骨感多,肉感少;双声道二胡既有骨感,又有肉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立体声,音色浑厚,开音期短,手感好。孙老师为此专门召开国音二胡推介会,邀请市二胡同仁试奏评价,获得一致好评。得到老师和同行的认可后,家人才有了认同感,罗彩柱也露出了开心的笑。
双声道二胡自投放市场以来,受到全国广大二胡爱好者和专业演奏人员的充分肯定。“许多琴友在使用了双声道二胡以后,给予很高评价。”罗彩柱说,有的琴友把手中的旧二胡改制成双声道,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琴友凭借手中的双声道二胡在琴友圈的斗琴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还有的琴友为了表示对双声道二胡的感谢,给罗彩柱寄来了二胡曲谱、书法作品等礼物。
“我最希望看到的,就是二胡迷们能喜欢我做的二胡,那样,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