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资讯 资讯> 文旅动态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北琴书传承人刘培兰

【连网】(李慧 戎飞 蒋晓涵) “刘老师真是好样的,不管严寒酷暑,只要到了周末,她都会准时出现在‘周末书场’的唱台上,给大家伙带来欢歌笑语,带来感动温暖,带来精神洗礼!”在江苏省东海县牛山街道的曲艺爱好者中,只要提起老艺人刘培兰,大家伙总是赞不绝口。

1

谈到自己从事琴书说唱的经历,今年已经64岁的老艺人刘培兰向笔者打开了话匣子———  

不识一个大字  无碍演唱琴书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贫穷,家里姊妹又多,我一天学堂也没进过,也没念过一天书。”刘培兰介绍,她1952年12月生于安徽省灵璧县,从小就喜爱唱戏唱歌。14岁时她加入了灵璧县鱼沟区村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以说唱快板、表演唱、泗州戏、淮北琴书等形式,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虽然我没上过一天学,大字不识一个,但并不影响我唱戏说书,跟别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别人说书唱戏要看戏本,而我说书唱戏靠脑子记。”刘培兰说。因为她不识字自己就要更加用心用脑去记,别人唱什么,怎么唱她都会仔细琢磨,反复推敲,自己吃了多少苦只有自己知道。在宣传队里,她凭着虚心好学和孜孜追求,不仅学会了打扬琴、快板等说唱器乐,还学会了新编现代琴书曲目《羊城暗哨》、《水乡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解放太原》等十余部书。

1969年,刘培兰从安徽省灵璧县来到了江苏省东海县演唱,她没想到这一来就是47年,而且从此就与东海大地建立了长久的联系。就在第二年,又是一个草长莺飞的时节,刘培兰再次与本村琴书艺人到东海县平明镇集市演唱,方圆十里八村的乡亲闻讯后,纷纷赶来观赏,接连数十场,场场爆满。在秦范村演唱时经人介绍,她与青年曲艺作家秦玉快喜结伉俪,随即把淮北琴书这一曲种由安徽省传承至东海县。

紧随时代步伐  收获丰硕成果

1971年刘培兰加入到东海县曲艺队,先后与艺人王禄贵、陈永柱搭档,唱遍东海大地和苏、鲁、皖交界各市县。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她拜山东省郯城县李殿奎先生为师,三更灯火五更鸡,学会《包公案》、《柳公案》、《九姐大出嫁》、《金簪罗衫记》、《罗通扫北》等几十部传统书目,成为陆门苏北琴书第六代传人。

在书画艺术中有句话叫做“笔墨当随时代”,其实戏曲艺术何尝不是。习近平在2014年召开的全国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刘培兰虽然不懂那些艰涩的理论,但她早已“自觉”地这么做了———跟踪时代,贴近生活,服务大众,这些都成了她的不懈追求。刘培兰介绍,不识字的她最喜欢的节目是CCTV13(新闻频道),而且每天的新闻联播从来都是一期不落,为的就是及时掌握国家的政策方针。她的努力也换来丰硕成果:她根据党的不同时期方针政策和城乡实际情况,自编自演《乡村喜事》、《劝赌》、《虐待老人法不容》、《舍女求缘》、《和谐人增寿》、《中国梦》等几十个段子。这些说唱段子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老百姓熟悉亲切的故事,让老百姓在欣赏琴书的同时,了解到国家的政策方针、路线法规等,深受老百姓喜爱,并多次在各级政府举办的曲艺会演中获奖。1975年,在徐州地区曲艺杂技调演中,《瓢瓢湾》荣获一等奖;1984年,《山村喜事》在连云港市首届曲艺杂技会演中分获创作、演出一等奖;1989年,在省北方曲艺新曲目比赛中,荣获中国曲艺家协会江苏分会颁发的优秀演员奖,同年参加徐、淮、盐、连四市曲艺大赛,荣获二等奖;2008年1月,在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首届“新农村、新文化、新农民”文艺调演中,《虐待老人法不容》获优秀表演奖。2013年7月,在连云港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新编传统长篇琴书《血书白绫记》,播出后深受广大听众好评;2014年5月,为迎接第八届中国曲艺节,刘培兰参加了东海县文联创办的《周末书场》;是年10月,在第八届中国曲艺节“曲苑芬芳”连云港专场中,演唱苏北琴书《血书白绫记》,被评为优秀节目。

创办周末书场  传承琴书艺术

刘培兰的名气越来越大,附近周边市、县的琴书爱好者经常会邀请她外出演出,每次都有上千人听她说书。“我在东海扎根,老百姓喜欢琴书艺术,我又有说唱琴书的手艺,为什么不在东海办一个‘戏台’,我在台上唱、群众在台下听那该多好啊。”谈起创办周末书场的过程,刘培兰说,“还要感谢市县领导的支持,没有他们的帮助,周末书场不能一直办到现在。”

刘培兰介绍,周末书场从2014年开始创办,至今已经办了150余场,听众场场爆满,更有许多铁杆“粉丝”一场从未落过。“从小我就喜欢听戏,平时接送孩子上下学,周末我就到人民广场听刘老师说书。别提了,刘老师有说有唱真带劲!”正是因为有了周末书场,人民广场才成了刘大爷的周末必去之处。“去年我说了一年的《血书白绫记》,今年又说《乾隆帝下江南》。这些书长,故事也好,老百姓喜欢听,而且很有教育意义。”刘培兰说。周末书场创办将近3年,自己从来都是风雨无阻,为的就是那些喜欢听书的书友们,“冬天很冷他们都在那里等着,听完书问下一场还是老时间吗?当时我就在心里告诉自己,只要他们能听,我就能说!”

刘培兰告诉笔者,由于现在资讯发达,电视、网络、手机的冲击,当地的青年人对苏北琴书不认识、不了解。“我加入东海曲艺队时,当时队上有60多人,可如今只有我自己在唱了。”刘培兰说。自己是苏北琴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虽然政府在各种场合、各个层面对琴书进行宣传推介,但是传承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她也期待能有琴书爱好者主动联系她,大家一起把苏北琴书这个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现在,刘培兰正在紧锣密鼓地整理自编自演的几十个唱篇和部分传统书目,她打算把这些唱篇整理成册,让苏北琴书有一个“蓝本”。刘培兰说:“以前师傅教我唱的时候,都是指一个路,故事是定下来的,情节怎么发展需要自己发挥。现在我把它们固定下来,有利于初学者学习,对于传承非常有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