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张晨晨 张义太 文/图) 说起窦娥,恐怕没人不知道。而实际上,港城就是“孝妇窦娥”民俗文化传播的中心区域,而窦娥的故事原型则来源于港城的东海孝妇传说。2014年8月中旬,东海孝妇传说和淮盐制作技艺正式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单。
而作为我市文化界人士,徐洪绕也将自己收藏的两百多件《窦娥冤》主题藏品捐献给了市孝文化研究会,其中包括卡带、影碟、唱片等多个门类,可谓丰富多元,彰显了一位地方文化工作者对于本土“孝文化”传播与开发的虔诚之情。
两百多件藏品都捐给了市孝文化研究会
在市孝文化研究会的办公室,笔者看到了这批丰富的藏品,已经堆满了两大箱子。这些藏品早已由研究会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分门别类、归置妥当,并标注上了档案标签。工作人员拿出一张表单,为笔者介绍道:“这些藏品都是徐洪绕捐赠的!”
作为这些藏品原本的持有者,徐洪绕坦承自己一直以来都对“东海孝妇”的文化传说有着虔诚热爱之心,而作为我市非遗领域研究的专业人士,他又有着一份振兴本土文化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为笔者介绍道:“这些藏品都是跟古典戏剧《窦娥冤》相关的,其中卡带有14种,共24盒;影碟有21种,共26片;唱片有9种,共10张。”除此之外,邮票、节目单、连环画、手指书、剧本等,也是应有尽有,总计达到两百多件。
笔者查看了一番,卡带和影碟透着浓浓的怀旧气息,无一不是跟《窦娥冤》有关的戏剧作品,涉及河北梆子、黄梅戏、越剧、歌剧等多种戏剧门类。其中还有不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唱片,而且都是由程砚秋、红线女、郭兰英等戏剧名家原音录制出版。“只要给我一台唱片机,保准给你放出原汁原味的《窦娥冤》。”徐洪绕高兴地说。
综观这些藏品所历经的时间,上至晚清,下至近前。其中最早的是一件光绪丁未年间,由上海炼石书局印的《六月雪全传》绘像竖排本八卷一套。“这是我在四川古玩淘宝市场淘来的,也算是因缘巧合吧。也花了我不少钱。”这类古籍,一般因为历史因素,留存在市面上的比较少。而为了完整保存这些珍贵的线装书,徐洪绕还充分发挥自己的手工特长,为其制作了一件等身大小的函套,用以将这八卷绘像本完整保存。
想用这些藏品为本土文化开发“抛砖引玉”
“这些物品,因为偏向于小众收藏,一般市场期望值不高,所以会有市无价,我呢,出于地方文化工作者的私心,就会有意识购入收藏。希望将这些藏品积少成多,为咱们本地的文化挖掘与开发做一些历史注脚和经验借鉴。”谁料,他一收藏就是十几年,陆陆续续收藏了有两百多件,花费高达好几万元。
这期间,他还经历了不少欺诈行为。“有时候,你在网上看中了一个老卡带,当购置过来的时候,打开,可能会发现是一个空盒子。这种事,我经历了不止一次。”虽然心有戚戚,但他仍然乐此不疲。而为了得到这些藏品,他不遗余力。“有时候就为了一张往年的节目单,可能要往外地跑上好几趟,软磨硬泡才会如愿获得这些珍贵藏品。”
徐洪绕特别介绍道,“这些收藏品里有一本1979年5月编排大型歌剧《窦娥冤》时留下的“排练杂记”,弥足珍贵;而得到这本小册子的过程相当不容易,“要知道这场歌剧是在1960年5月由中央实验歌剧院首演于北京天桥剧场。而到了1979年10月,为给国庆30周年献礼,该剧重新编排演出,并获得了创作、演出一等奖。”
徐洪绕介绍道:“这本杂记正好是歌剧在前期彩排时留下的,完全是真实笔迹,其中记载了诸多有关剧情设置、舞台布景、道具安装等细节要素,具有高度的史料和文化研究价值。为了得到它,我几上北京,软磨硬泡才从主人手里得到。”
徐洪绕说:“东海孝妇传说所彰显的孝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崇尚慈孝思想的传统道德,反映了在封建社会压抑下的民意诉求。而《窦娥冤》正以此为原型,我也想借此抛砖引玉,让大家更能重视起对东海孝妇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与此同时,徐洪绕也表达了自己的期望:“我也想借助咱们市孝文化研究会的平台,为这些藏品置办一次专题展出,以便让全市市民领略这出古典戏剧的文化魅力,以及与我市的历史渊源。”
图为徐洪绕收藏的各类《窦娥冤》主题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