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晨晨 葛永明
【连网】 6000多位民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用小推车共推运了200多万立方米的砂土,每人推着小车在工地上往返的行程有2500多公里,等于从北京到上海跑了一个来回。有的民工跑的路程达9000公里以上,等于走完了一次“长征”——
201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诞辰70周年,同时也是小塔山水库建成60周年纪念日—— 小塔山水库是赣榆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兴修水利,为民造福创造的一大奇迹。这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农业灌溉、城市供水、文化旅游、水产养殖、水力发电为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
水库集水面积386平方公里,总库容2.82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4亿立方米。当时是江苏省最大的人工水库(石梁河水库建成后,它为江苏省第二大人工水库)。六十年前,在没有电力、没有动力、没有机械设备的情况下,赣榆人民是怎样建成小塔山水库的呢?
建国初期洪灾祸民,“水库修建”势在必行
小塔山水库位于青口河中游塔山镇境内。上游源自山东省沂蒙山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下游水系紊乱,屈曲易淤。过去,每逢大雨,上游山洪挟泥沙滚滚而下,下游河道窄浅,宣泄不畅,常常泛滥成灾。而汛期过后,水尽入海,河无蓄水,稍旱即涸,无水浇田。不但农业减产连年歉收,人民的生命财产也经常遭受重大损失。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决心变水患为水利。
1958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中,中共赣榆县委审时度势决定在青口河中游因地制宜修建一座大型水库,要求既能防洪排涝,又能蓄水灌溉。徐州专署水利局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在青口河沿线进行实地勘探,综合各方资料,最后将库址选定在原土城乡境内小塔山下。水库建成后,习惯性地依山名称为“小塔山水库”。
1958年9月14日,小塔山水库进入施工前期筹备阶段,大批民工陆续开进工地,搭工棚,盖食堂,建仓库,划地段。中共赣榆县委成立小塔山水库工程指挥部组织施工,调集民工3.5万人,胶轮小推车2万辆,以公社为单位参战。参加施工的建设者们争先恐后地为这个伟大的工程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创立功勋。
全县人民发扬共产主义大协作精神,把支援小塔山水库的建设当作一项光荣的任务,将最优秀的民工队伍,最好的粮食,最先进的工具都送到水库建设工地。各公社、各村参加水库建设的民工都是积极主动,争先恐后地报名,他们当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青年才俊“小罗成”、也有巾帼英雄“花木兰”,还有头发斑白的“老黄忠”;有为祖国的解放事业流过血、立过功的复转军人,也有跟随解放大军转战南北的支前民工。
他们不论是干部还是群众,一律自带铺盖,扛着铁锨,挑着抬筐,披着蓑衣,推着小车,肩负全县人民的美好愿望,满怀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来到小塔山脚下,来到水库建设工地,打响了兴修水利的人民战争。
1958年10月20日,小塔山水库建设工程正式开工。水库的第一项工程是必须先修建一座长1200米的临时使用的拦河大坝,将青口河水拦住,同时在子贡山下顺着拦河大坝开挖一条导流引河,让上游的青口河水改道流至青口河的支流小沙河里,绕过水库施工现场,最后再由小沙河下游流回大坝南面的青口河里。小塔山水库建成后,这条拦河大坝就完成了历史使命,将被拆除没入库区。
修建拦河大坝之前,必须把河水截断作清基工作,干活时两只脚要泡在冰冷的河水里,或踏在稀泥里。开始清基没几天,就已经上了小冻,铁锨一碰到河底的沙子,冰凉的水就呼呼地冒出来,民工团的领导带头把鞋子一扔,裤腿一卷,一下子就蹦到冰水里干了起来。民工们见状也都跟着跳到泥水里,就连年轻的姑娘们也都顾不上害羞和寒冷,挽起裤腿,赤脚站在河底挖泥沙。用小车推泥沙的民工虽然都是身强力壮的男子汉,但每辆小推车长筐里连冰水带泥沙,足足上千斤,推起来那个重呀,可费劲了。尤其是路,也是软的,有时车轮子还会陷进去,如果没有人帮一把,费尽九牛二虎的力气也推不动。
即使这样艰苦,小推车仍然一辆跟着一辆在泥水里飞奔。脚下是冰冷的泥水,头上却冒着热汗。随着推出来的砂土越堆越高,小推车往上推运就越费力气,推车的人必须弓着腰,铆足劲,一鼓作气冲上堆顶,否则的话,速度越慢,车轮子就陷得越深,推起用的力气就越大。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6000多名民工仅用短短的十几天的时间就推出了26万立方米沙土,光荣地完成了清基的任务。清基工程完成后,接着就是回填土,然后夯实做基础,这是民工面临的又一项艰苦的工程。好在经过一番苦斗,如期完成了回填任务。
出动五千民兵,土城兵团“不完成任务不下火线”
在小塔山水库建设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不能忘记,那就是移民。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为了水库的建设,无怨无悔地搬离祖祖辈辈生息劳作的故土,迁移到陌生的土地上易地重建——根据水库建设的设计要求,位于库区中心的土城、吴山、黑林等公社共需牺牲耕地1933公顷,移民16218人,拆迁房屋13464间。移民们全力支持水库建设,服从组织安排,按照上级要求,大探马、半路、土屋等16个大队迁到水库附近另建新村;大莒州等5个大队迁至城南公社易地安置;郑王庄大队72户迁往青口盐场落户。
作为小塔山水库建设的主战场,当年土城人民公社的干部群众不但积极配合上级做好移民的搬迁安置工作,并且提出:“立大志,鼓大劲,出大力,流大汗,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兵强马壮一条心,不完成任务不下火线”的战斗口号,出动5000名民工,组成土城兵团日夜奋战在工地。
土城兵团的民工,虽然离家很近,但全部吃住在工地,过家门而不入。每天上工的冲锋号一响,人人奋勇争先,个个不甘落后,刨石的、挖土的、推车的、拉纤的,车跟车,人跟人。一排排长龙,冲上窜下,争先恐后;一面面红旗,猎猎作响,迎风招展;鼓劲的号子声,高亢的战歌声,此起彼伏,热火朝天。由桑行大队348名民工组成的土城兵团第5营,在营长徐德胜、教导员樊凤声的率领下,专打硬仗,哪里需要就战斗在哪里,上级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不论任务有多繁重,总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水库工地参战的一年中,先后荣获总指挥部和团部授予的奖旗12面、光荣匾4块,被誉为无坚不摧的“钢5营”。
值得一提的是,土城的老百姓像战争年代支援子弟兵那样,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让给外乡的民工住;把新鲜的蔬菜、刚出锅的豆腐、新烙的煎饼送到工地,让民工们尝个鲜,吃个饱。土城农具厂的能工巧匠日夜不停地为水库工地赶制工具,打铁的洪炉一直没熄火,歇人不歇炉,随到随修。青年妇女白天奋战在工地,夜晚为民工浆洗衣衫,就连五六十岁的大婶大娘也常来工地,为民工们烧水做饭,缝缝补补。
修建拦洪大坝是小塔山水库建设的主要工程之一。拦洪大坝共有三座:主坝和东、西副坝。当年,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挖运的情况下,全凭民工用锨挖,用镐刨,用筐抬,用车推,繁重的劳动量可想而知。每天天不亮,民工队伍就出动了。时间是计算好了的,从宿营地赶到工地装好土,天也就亮了。于是,在所有运土的道路上,顿时都会出现两条小推车的长龙,一辆接一辆,一队跟一队地向前飞奔。山路虽然不太宽阔,但来回穿梭的队伍井然有序,一边是运土的重车,一边是返回的空车,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昔日水患变水利,平原地区实现了“旱改水”
1959年8月初,小塔山水库拦洪大坝终于抢在汛期洪水到来之前胜利合拢。参建的6000多位民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用小推车共推运了200多万立方米的砂土,每人推着小车在工地上往返的行程有2500多公里,等于从北京到上海跑了一个来回。有的民工跑的路程达9000公里以上,等于走完了一次“长征”。就这样,英雄的民工们硬是用小车推出了一座雄伟高大的拦洪大坝,将昔日常常肆虐为灾的青口河水牢牢地锁在了水库里,水患终于被制服了。
小塔山水库拦洪大坝建成后,民工们自豪地将日夜陪伴自己奋战的小推车集中在坝顶竖起来,上万辆小推车摆成一条长龙,远远望去,大坝就像一段长城,坝顶的小推车密密麻麻依次排开,就像长城上的垛口。民工们欢呼着,跳跃着,尽情地享受着胜利的喜悦。有位农民诗人自豪地赞扬道:“高峡出平湖,大坝锁蛟龙。水患变水利,人民乐无穷。”
小塔山水库另一项重要的建设工程是修建泄洪闸和输水涵洞。这项工程需要开山劈岭,过去传统的方法是人工用铁锤、錾子一寸一寸地挖洞,然后填炸药放小炮,炸石挖土。当时,工地上施工人员密集,用这种土办法炸石开山不但存在安全隐患,而且费时费工。再说汛期眼看就到,如不及时凿通泄洪道,如果洪水一来,势必冲垮拦洪大坝,那就前功尽弃,一年的心血将毁于一旦。
关键时刻,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徐州某部及时派来爆破专家和一个排的工兵前来参战。他们采用先进的定向爆破的方法,一炮能炸土石一万多立方米,很快就解决了这一难题,不但保证了工程进度,而且还向民工传授了先进的爆破技术和经验,加快了地方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场的民工看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惊叹道:“一声炮响开了花,半边塔山搬了家。”
小塔山水库施工期间,全县人民时时刻刻关注着工地上日新月异的变化,关注着艰苦奋斗在工地上的民工。大家习惯性地将水库工地称为“前方”,像革命战争时期支援子弟兵一样支援水库建设。“前方”需要什么就支援什么,要人有人,要粮有粮,要工具送工具,有物资送物资。除了人力和物力上的无私支援,文化战线的战友们也时刻关注着建设前线的民工们的精神生活。县电影队用板车拉着放映机到工地放电影;京剧团把文艺节目送到工棚和施工现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下放到赣榆县劳动锻炼的干部专门抽调了几位同志将民工们的英雄事迹做了记录,整理编写了《赣榆湖》一书,全面地记载了小塔山水库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许许多多的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人物。
1959年9月30日,新中国十年大庆前夜,小塔山水库胜利建成。开闸放水那一刻,数万建设者和沿途乡村十几万老百姓簇拥在泄洪闸和几十里长的输水干渠两岸,期盼着那令人欢欣鼓舞的时刻早早到来。上午10时,在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锣鼓声中,小塔山水库开闸放水了。人们欢呼着,雀跃着,热泪盈眶,奔走相告,昔日肆虐成灾的青口河被制服了,水患变成了水利,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建设者们尽情地享受着胜利的喜悦,老百姓看到清清的河水汩汩地流入地里,就像甘露流入心田。
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著名书法家、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党内一支笔”的舒同同志在得知小塔山水库建成后,欣然提笔,为小塔山水库题写了库名和“小塔山水库泄洪闸”,以示祝贺。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日报》等,都在第一时间报道了该消息。
小塔山水库建成后,龙河、青口河之间22米高程以下的全部耕地和青口河、朱稽河之间15至25米高程以内的大部分土地实现了自流灌溉,有效面积30万亩以上。从此,赣榆人民摆脱了靠天吃饭、望天收的落后面貌,种上了旱涝保收的丰产田。昔日水患变水利,不但平原地区实现了“旱改水”,丘陵山区也种上了水稻,全县大部分耕地稻麦两熟,粮食连年丰产丰收,跨“黄河”,过“长江”,赣榆一跃而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